治沙之路丨有“稻”是能让沙漠变良田
2024-12-26 12:02:05 来源: 天山网
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有一片300亩的海水稻田。从2018年开始,袁隆平团队在新疆、黑龙江等试验基地开展海水稻试种试验,新疆的海水稻试验基地就选在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这里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也是重度盐碱土地。
2018年5月底,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启动“中华拓荒人计划”,该项目在我国五大主要盐碱地类型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与退化耕地同时插秧海水稻,开展试种试验以筛选优势海水稻品种,岳普湖县就是试验地之一。
海水稻(海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其生长地并非海水或海里,而是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海边滩涂是海水经过之地而非海水里。
水稻高产需要四个“良”的保障:良种,品种要好;良法,包括栽培、施肥、治理病虫害等技术;良田,种水稻的土壤要不黏不沙,有机质丰富;良态,新疆日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对水稻生长非常有利。
同时,新疆膜下滴灌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将水稻栽培与膜下滴灌相结合,水田水稻改造成膜下滴灌水稻,突破了水稻种植的“水作”传统,构成全新、先进的水稻种植方式,通过这项技术解决了缺水这个难题。
在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与沙漠相连的试验田里,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连续两年在这里成功试种出海水稻。
2018年岳普湖县海水稻试验田亩产549公斤,取得初步成功。2019年,试验田试种面积扩大到300亩,稻苗以机械化方式播种。试种地块含盐度高达17‰左右,pH酸碱度超过8.0,属于重度盐碱土地,海水稻有改良土壤、降低盐碱的效果,3年至5年这片盐碱地就可以改成良田。
海水稻在岳普湖县连续四年种植成功,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土地改良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四年来,岳普湖县采用青岛海水稻团队的四维改良技术试种海水稻,种植期间,通过暗管排盐技术排出盐碱水,处理后再循环利用灌溉稻田,并结合多种灌溉方式进行试验,土壤中的含盐量大大降低,实现盐碱地基本达到稻作改良的良田标准,用来种植小麦,小麦亩均产量在200公斤以上。小麦收割后,再次种植海水稻,实现稻麦两作。
新疆盐碱土地面积大,受不同程度盐渍化危害的耕地约2000万亩,占全区总耕地的30%,海水稻在新疆改造盐碱地的价值很大,前景广阔。
(整合:李娜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科普网、岳普湖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