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清明节前话传统习俗
2025-04-03 20:16:37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王新红
又是一年清明时,赏花踏青正当时。每年清明前后,人们都会相约走出家门,按照习俗缅怀祭祀已故亲人、礼敬祖先。除了祭祀,清明节还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习俗?4月2日,记者请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新疆民间文艺研究基地主任金蕊对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的清明习俗进行了解读。
金蕊介绍,清明节是兼具“天人合一”哲学意蕴的传统节日,以多元共生的习俗表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含祭祀、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食青团等多种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形成是寒食禁火、上巳祓禊与清明祭扫三俗合一的结果。”金蕊说,“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义之士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那时的人们为表达对他的敬意与追思,在这一时期禁火、吃冷食。上巳节作为古代的祓禊节日,承载着人们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祈愿。在这一天,人们纷纷前往水边沐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祛除疾病,祈求平安顺遂。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演变为如今的清明节。”
祭祀用的鲜花。记者 王新红摄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清明前后,人们会携带祭品、鲜花前往墓地,缅怀先人,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人们在慎终追远中表达对先辈的怀念、对生命的敬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
金蕊介绍,新疆清明习俗实为一部活态文化史。自清代屯垦戍边始,中原寒食青团制作技艺沿丝路传入伊犁九城,与当地游牧民族的奶制品加工传统碰撞融合,形成了“艾蒿奶酪青团”这一独特品类。在尼勒克县考古发现的清代戍边将士家书中,就记载了“清明以马奶和青稞制寒食”的细节。
踏青,亦称春游,是清明时节不可或缺的活动。人们结伴走进大自然,桃花、杏花竞相绽放,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仿佛为大地披上了一层春意盎然的外衣。近些年,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不少地方和博物馆举办了赏花节、民俗展览、研学社教等与清明相关的文化旅游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他们在节日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解清明的习俗和文化。
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是清明习俗中带给人们欢乐的户外运动项目。据文献记载,荡秋千作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自南北朝时期已流行开来。古代荡秋千一般在清明、寒食节前后,人们坐在秋千上,随着秋千摆动感受风的抚摸,体验飞翔的快感。这项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运动,在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同时,培养了人们的勇敢精神。如今秋千作为一项体育娱乐运动十分普及,已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清明将至,带上家人到公园绿地寻一架秋千,在一摇一荡的韵律中,体验这一传统活动的乐趣,享受空中飞扬的自由,不失为一件快乐的事。
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运动文化的代表之一。关于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最初使用塞满毛发的实心球,唐代以后出现了充气球,形态与现代足球相近。到了宋代,蹴鞠活动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上至皇室下至市井最为流行的游戏活动。蹴鞠流传到新疆后,演变为少数民族传统击鞠运动,其使用的鞠球以彩线绣制图案,精美别致,故名彩鞠。
风筝,古时也称“纸鸢”,一般用绢或纸制成。在我国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秽气,带来好运和福气。当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翱翔时,人们的心愿也随之飘向远方。如今,放风筝更多地成为家长陪伴孩子休闲的娱乐方式,在放飞过程中享受亲情与自然的交融。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存在3种说法:一为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因柳条生命力旺盛,民间认为其能驱鬼辟邪;三为纪念介子推——相传介子推焚身于大柳树下,晋文公折柳戴头以示怀念,此后插柳戴柳渐成风俗。
市场上售卖的青团。记者 王新红摄
清明前后,正是草木发芽时,人们因时取材,将鼠曲草、艾草、泥胡菜、浆麦草等青绿色植物作为天然染色剂融入青团中,使之成为特殊的节令记忆。明代的《遵生八笺》记载寒食节时“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记录了“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的制作方法。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软糯翠色的青团成为清明节限定的“网红”食物。
金蕊介绍,不同地区的清明习俗各具特色:江南地区有吃青团的传统,北方更注重扫墓和插柳。在新疆,清明节则融入了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特征。历史上各民族习俗交融,形成了“寒食清明连端午”的复合型节庆模式。伊犁河流域各族群众保留着“插柳挂艾”的习俗,将柳枝与艾草编成“生命环”挂在门楣。这种多元共生的清明表达,恰如一面折射民族团结的棱镜,映照出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
“现代社会,清明节不仅是传统习俗的延续,也成为人们反思生命意义、传承家族记忆的重要时刻。近年来,线上祭扫、鲜花祭扫等新形式的出现,让这一传统节日焕发新的活力。”金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