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边疆 劳动书写奋进风采——新疆劳动者素描

2025-05-01 15:23:12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新疆38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4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回首往昔,绵延不绝的历史卷轴上,劳动者凭朴实脚步踏出条条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今天,在天山南北各行业各领域,劳模辈出,他们中有专家、工程师,也有客服、保安……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生动诠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真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开创幸福未来。

  手捧瓜果跳舞的新人;骑着小毛驴的阿凡提;以馕为原型的系列冰箱贴……4月29日,在新疆国际大巴扎的新珑艺工作室内,琳琅满目、色彩鲜艳、形态逼真的软陶和布偶等艺术作品吸引游客纷纷驻足欣赏,不时发出由衷赞叹。

  今年54岁的张红是新珑艺工作室创始人,患有听力障碍,在接触软陶和面塑制作技艺后被深深吸引,自此开始学习这两项技艺,并将其融入布偶制作中,多年来创造出许多具有新疆特色的布偶工艺品。

  “我想用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张红用手语表示,在无声世界里创作新疆特色手工艺品是一件既有挑战又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名创业者,张红还有一个心愿——带动更多听障人士加入新疆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当中,截至目前,她通过这门技艺已帮助100余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参加完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第二天,阿加尔古丽·哈依努拉便回归自己的客服岗位,继续为业主服务。

  “我会把这份荣誉化作动力,继续在现在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阿加尔古丽·哈依努拉说。

  阿加尔古丽·哈依努拉曾任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马家庄子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支部委员、扶贫专干、妇联主席等职务,现在是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投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马家庄子村,她带领村民成立特色养殖协会,实现户均增收9000元;在乡村振兴一线,她申请交易市场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在物业岗位,她零下20℃冒水抢修管道,化身“冰人”保障业主需求;在乌鲁木齐市人大代表履职中,她提出贴近民生的建议,持续跟踪落实……她用20年坚守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劳动助力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激励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

  春天的新疆,田间地头耕种有序、生产车间热火朝天、科研院所钻研正紧……处处皆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劳动景象。

在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毛纺厂车间,朱开利检查梳毛机纱线质量(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4月30日9时30分,在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毛纺厂的车间里,朱开利已经开始了例行检查工作。

  朱开利是该公司毛纺厂副厂长,入厂31年,从挡车工逐步成长为技术员、车间主任、副厂长,还创办了“朱开利工匠创新工作室”,成为传统毛纺行业“数智化”探路者。

  “工匠创新工作室不仅成为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更是培养新人的摇篮。”朱开利说,近年来,技术创新成果在天山纺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地埋式水箱直观液位控制装置”的发明,不仅畅通生产堵点,更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对梳毛机设备的数字化技术革新,一年可多纺纱16.2吨……

  “看着身边年轻工人茁壮成长,看着公司在技术创新驱动下蓬勃发展,我心中满是自豪。”朱开利说。

  创新不囿于工厂的方寸之间,在打通天山的隧道工程里,同样跃动着它灵动的身影,奏响着时代奋进的激昂乐章。

  2024年12月30日11时17分,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G0711线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

  天山胜利隧道采用三洞掘进工艺,其中中导洞掘进使用了TBM巨型硬岩掘进机为技术支撑,这在全国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还是头一次。TBM掘进过程中,原天山胜利隧道出口端TBM直属队队长范泽瑞每天冲在隧道最前端,5年间,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天山深处攻克涌水、围岩破碎等困难,推进TBM巨型硬岩掘进机一点一点向天山深处掘进。

  4月30日,距离打通天山贯通隧道已经过去4个月了,范泽瑞所在出口端TBM直属队已与其他队合并,开始共同对隧道进行“精装修”,“相信不久后,大家可以亲自驾车在穿越天山时一睹隧道风采。”范泽瑞说。

  “创新,不断创新才让我们有打通天山的勇气和底气。”范泽瑞说,相较于十几年前,尽管现在有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但打通天山的施工难度并未减少,5年间针对隧道“量身定制”的各种设备、技术,终于让我们看到了隧道贯通的胜利。

  劳动凝聚团结力量

  岁月更迭,岗位不变,初心不改。有一种坚守是对国家最深沉的爱。

吐尔地·吾斯曼(中)向前来参观的牧民们讲述巡边故事(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4月30日,距离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已过去两天,吐尔地·吾斯曼仍难掩激动,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以后的鞭策。

  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结然布拉克村的吐尔地·吾斯曼20岁接过护边“接力棒”,一家三代秉持“一生守一事,为国护边疆”的信念,坚守边境34年,交通不便,他骑马携犬,风雪无阻,筑起边境钢铁防线。

  吐尔地·吾斯曼的坚守源于父亲言传身教。年少时,他曾在一次夜巡中遭遇狼群,恐惧之下萌生退意。父亲用燃烧的羊皮大衣驱散狼群,并告诉他:“孩子,我们是光荣的护边员,就算只剩最后一滴血,也要留在边境线上!”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信念。

  如今,他的儿子也追随父辈脚步,加入护边队伍。为传承这份精神,他在家中设立红色护边博物馆,陈列三代人的荣誉和巡边用品,12岁的女儿也成了小小讲解员,向人们讲述家族的护边故事。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吐尔地·吾斯曼一家用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守护这片热土。

  从边境线上三代人薪火相传、戍守家园的坚守故事,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治沙人无畏风沙、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携手奋进,劳动宛如一条无形纽带,凝聚起磅礴伟力,让平凡的坚守与拼搏汇聚成震撼人心的时代交响。

  4月30日,薛杰和同事们正忙着筹备即将开始的野外调研事宜。每年4月至10月,他们都会深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采集气象、风沙流、地下水水位等一手数据。

薛杰(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考察(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薛杰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策勒沙漠研究站副站长。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策勒沙漠研究站,为新疆荒漠化防治、荒漠生态恢复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见证了几代治沙人的坚守和成效。”薛杰说,去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的消息对他来说是极大激励,在他看来防沙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要持续激发群众治沙内生动力,推动绿富同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展望前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唯有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劳动,我们才能在这幅壮丽的画卷上描绘出精彩一笔,为新疆发展、为祖国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赵静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