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⑥丨“韭菜大夫”杨忠贤的故事
2025-05-05 20:30:4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刘枫
2024年6月26日,我再一次踏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高耸在哈萨克族部落墓群中的汉族乡村医生——杨忠贤之墓,将一束山花和刚采的一把韭菜轻轻地放在墓碑前……
巴里坤气候寒冷,而韭菜的生命力强,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不会被冻死,当地人生活离不开。从这个意义出发,哈萨克族牧民亲切地称杨忠贤为“韭菜大夫”。
2024年6月,刘枫在杨忠贤纪念馆。本人供图
当记者数十年,最令我难忘的是35年前那一次采访。
1999年11月18日,我乘车前往巴里坤采访。路过萨尔乔克乡时,突然发现路旁那片哈萨克族墓中,高高立着一座汉族坟。新疆人都知道,汉族坟和其他民族墓外型差别很大。怀揣疑问,我踏着没膝的雪去探个究竟。
眼前一幕,令我震惊!墓碑中间刻着:杨忠贤之墓,旁边两行字格外醒目:生为牧民治病痛 死为牧民保平安。
一个汉族人,为什么会被埋葬在哈萨克族部落墓群,墓碑背后又有什么故事?我马不停蹄地赶到萨尔乔克乡,见到了杨忠贤的妻子彭巧鸽,听说要采访老杨,她留我住下了。10多天里,在我走访了近百名牧民和干部群众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挖掘出杨忠贤比星星还多的感人故事……
杨忠贤出生于河南镇平县。1962年,他从乌鲁木齐铁路卫校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巴里坤萨尔乔克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从此,他的命运便与这片草原、牧民紧紧地连在一起。
给牧民治病,语言不通难啊!杨忠贤每次去牧区巡诊,见到牧民焦急的目光,连说带比划,一句也听不懂,他决心学习哈萨克语。随身带个小本子,抄下日常用语,旁边再注上汉字。为了尽快熟悉牧民生活习惯,将生活用品编成40个图样,画在小本上。半年后,他会说简单哈萨克语;一年后,能与牧民对话了。再后来,学会了哈萨克文字,还能给来牧区考察的专家当翻译。
37年间,杨忠贤踏遍巴里坤山山水水,给草原人民带来阳光。他的家门24小时向牧民敞开着。
1980年一个冬天,杨忠贤值班回家刚端起饭碗,西山牧场巴哈尔大声喊着“韭菜大夫”!与同乡抬着妻子闯了进来。杨忠贤一看急了:孩子的头都露了出来,忙将产妇放在床上,开始接生。一个多小时后,孩子终于生了,小脸乌青却哭不出声来。杨忠贤不顾一切,托起刚出生的婴儿,用嘴一口一口吸羊水。“哇!”一声清脆的啼哭声,让人们的心放下了。第一次当爸爸的巴哈尔,望着儿子像红苹果的脸儿,激动地抓着老杨的手直落泪。
过去,在巴里坤生个孩子太不容易了!杨忠贤刚当医生那会儿,抢救一名难产孕妇。一进毡房,立刻吓住了。只见产妇胳膊被绑在柱子上,两腿弯曲地站在一个铺着毛毡的土坑边上,一位接生婆拼命向下按压产妇的肚子,产妇发出撕心裂肺的号叫。
炕桌上插着一把刀,据说可以辟邪。婴儿好不容易生下来,却嘴唇发紫、牙关紧闭,这不正是教科书上说的产后破伤风吗?
据《巴里坤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封建迷信摧残着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牧区旧式接生致患破伤风的很多,新生儿死亡率高达30%。
这一幕,强烈震撼了他。第一次感受到在牧区,在哈萨克族牧民中,传播健康新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感受到乡村医生肩上的责任。
从那以后,杨忠贤将精力放在钻研妇产科上,在书中找答案,向专家请教。一年后,身为萨尔乔克乡卫生院院长的他,在牧区推广新法接生,凡是他接生的产妇和婴儿都平平安安。37年中,他将2600多个新生儿接到这个世界上,创造出无一例死亡的奇迹。牧民亲切地称他为“割脐带的爸爸。”
1986年6月24日,杨忠贤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99年元月的一天,杨忠贤在给牧民看病时,突然昏倒,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术后不久,杨忠贤提前出院了,他要把最后的时间留给萨尔乔克。乡亲们像迎接亲人一样,将包尔萨克、糖果抛撒在他身上。
杨忠贤没有了胃,只能吃一点流食。却以惊人的毅力,半依偎在床头上硬撑着给牧民看病。8月20日,他给老朋友加合亚提诊治。此时,他连拿听诊器的力气都没有了,妻子帮他把听诊器挂在耳朵上,这是他生前治过的最后一个病人。在患病四个多月里,他在病床上还为250多人看病开药。
9月15日,昏迷了一天的杨忠贤醒了,对大哥吃力地说:“哥,我在这一辈子 ,哪儿也不想去了,就让我留在萨尔乔克吧……”
9月17日,杨忠贤走完他56岁的人生,长眠在巴里坤草原上,融入了为之献出热血与生命的故乡。
葬礼的那一天,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到萨尔乔克乡的长路上,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杨忠贤送行的4000多名各族群众。
曾经被杨医生救过命的铁木尔汗,骑着马从100多公里的伊吾军马场赶来,见到杨忠贤遗像后,扑上去嚎啕大哭。
73岁的老牧民努尔力汗抚摸着扬忠贤的遗像老泪纵横:“孩子啊,你救了我三次命,我还活着呢,你……怎么就走了呢?”
按照杨忠贤“死后要葬在萨尔乔克草原”的遗愿,哈萨克族牧民接纳了这位汉族兄弟,破例将他安葬在雪山脚下的部落墓群中。
2024年6月,刘枫在杨忠贤纪念馆。本人供图
杨忠贤生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0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追授杨忠贤“人民健康好卫士”称号。
1999年11月28日,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杨忠贤用生命书写壮丽人生》,刊发在《新疆日报》头版头条。杨忠贤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
作品获奖,我也因深入发掘真实报道了全国典型人物,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第七届范长江奖。
如今,就在杨忠贤的身后,崛起了一座巴里坤新城,高楼林立,矿厂星罗;医校密布,交相辉映;绿草茵茵,牛羊满坡;湖水荡漾,游人如织。如果他还活着就能看到:奋斗一生的巴里坤,已建成自治区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领先全疆。
2010年,巴里坤投资72万元建成杨忠贤纪念馆。2023年,以纪念馆为核心的县文博园正式揭牌,成为哈密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讲述着那段充满奉献与大爱的感人故事。2024年,巴里坤出版了《韭菜大夫杨忠贤》故事书,杨忠贤爱祖国,爱人民,爱草原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走进杨忠贤纪念馆,一柄锈迹斑斑的产钳,一只磨破皮的老药箱述说着风雪夜里的老故事。“药箱盖上这个凹坑,是杨大夫夜里骑马摔下山坡留下的。”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63岁的牧民哈力木·赛力克哈力木眼睛湿润,轻抚着父亲留下的药箱说,“记得1968年冬天,父亲突发肠梗阻,杨大夫顶着暴风雪骑马40公里赶到,变成了雪人,帽檐上结的冰溜子,一进门就跪在炕头给父亲作检查。”后来杨大夫把药箱留给父亲,说“有病就敲敲铜铃,我听见就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父亲的老药箱留给哈力木·赛力克,他又传给立志学医的儿子——叶尔波力。毕业后,叶尔波力回到家乡,在萨尔克乡卫生院当了一名医生。2023年,他把凝结杨忠贤精神的老药箱捐给了纪念馆。他说:“现在卫生院医疗设备先进了,用上了电子血压计。但杨爷爷的老药箱教会我:乡村医生脚下没有风雪,只有责任奉献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