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绝活丨大小烫痕诉说着杜亮27载焊工人生
2025-05-05 22:57:0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独山子石化塔里木120万吨/年二期乙烯项目进入安装阶段,这个“五一”假期,杜亮都没有闲着,早出晚归盯着全场焊接质量。
杜亮是一名焊工,1998年退伍放下钢枪拿起了焊枪,从技术“小白”蜕变为焊接工匠,现在是新疆炼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
凭借精湛技艺,杜亮获得“新疆工匠年度人物”“首届新疆工匠”“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等荣誉,今年还获得了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他领衔的30余项技术成果在一线生产得到推广应用,10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乙烯裂解炉管的焊接技术空白,为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杜亮正在检查焊缝外观质量。本人供图
“焊接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要像雕刻工艺品一样精心打磨。”杜亮回忆,初入行时连焊枪都握不稳,第一次考试甚至不及格。为练好技术,他每天比别人多练3小时,焊花烫坏了衣服、灼伤了皮肤,他仍坚持偷偷加练焊接钢板。3个月后,他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成为同期学员中的佼佼者。
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杜亮先后掌握了手工电弧焊、埋弧自动焊、钨极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多项技术,连续取得20多项技能合格证书。
多年来,对杜亮来说,抢修就是命令,参与急、难、险、重的任务已成为常态。至今,让杜亮记忆犹新的抢检修要数“一冷一热”的两次任务。
“冷”是在2014年的冬天,炼油厂加氢联合8万方制氢转化炉炉管发生故障,杜亮凌晨4点紧急奔赴现场,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中,他在搭建的一层篷布内作业,低温导致焊缝多次开裂,但为保障装置尽快恢复生产,他与团队24小时轮班奋战,吃住在现场。经过近4天3夜的奋战,高质量完成抢修任务。
“热”是在2019年盛夏,他带领青年突击队参与裂解炉检修项目。“裂解炉管焊接环境恶劣,通风不好,炉膛里的粉尘夹杂着岩棉让人浑身刺痒,嗓子干痒,操作空间特别小,给焊接带来很大难度。”杜亮说,当时时间紧,工作量大,焊口就有2880道,他们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从炉内出来,衣服都能拧下水来,再加上身上刺痒,经常把胳膊都挠烂,就是这样的环境,他们坚持了20多天,以两次抽检合格率100%的成绩,出色完成了任务。
在一次次检修和抢修中不断历练,杜亮的技艺不断提升,多次代表公司参加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2018年底,杜亮所在的技能专家工作室领衔人谷刚退休,他接过了接力棒,定下目标,带领焊接团队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把焊接技能传承下去。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山子石化分公司解决生产难题100余项,90余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申报专利25项,为保障该公司生产平稳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27年焊花相伴,杜亮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烫痕,他笑着说,这些都是成长印记,他会继续带领团队传承工匠精神,继续钻研,发挥工作室引领作用,解决一线生产难题,攻关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