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支教路 昆仑山下志愿红
2025-05-06 11:47:00 来源: 和田县融媒体中心
和田县融媒体中心讯(记者韩丽报道)五月的昆仑雪山映照着青春的脸庞,在祖国最西端的和田大地上,一群怀揣赤子之心的青年正用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篇章。“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如同穿越戈壁的驼铃,唤醒了无数青年的家国情怀。当都市的霓虹与边疆的星空交相辉映,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团的年轻人选择背上行囊,将人生最珍贵的年华,播撒在这片需要耕耘的教育沃土上。
八年接力:从荒原到星空的蜕变
2017年,当首批志愿者踩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细沙走进巴克墩村小学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红了眼眶:斑驳的黑板、匮乏的教具、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如今的校园里,朗朗书声穿透葡萄架,电子屏上跳动着生动的教学动画,图书角的绘本摞得整整齐齐——这是八批258名支教者用青春堆砌的教育奇迹。202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奖牌上,凝结着他们晒黑的脸庞和磨破的鞋底,更铭刻着“请党放心”的铿锵誓言。新疆大学63名毕业生志愿者接力驻守,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在昆仑山脚下生根发芽。
校长杨彦说:“他们带来的不是教案,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当孩子们第一次用标准普通话朗读课文,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见细胞的奥秘,改变就在这些细微处悄然发生。
课堂创新:让知识接上和田的地气
在和田县一中的物理课堂上,杨健辉老师举着馕饼讲解物态变化:“同学们看,面团在馕坑里膨胀,就像分子获得能量在跳跃。”这种将烤馕、坎儿井等生活元素融入教学的方式,让抽象的物理公式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智慧。他所带班级的物理成绩飙升25%,更让孩子们懂得:知识从未远离生活,科学就在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上。
生物教师魏学钰的显微镜下,红柳的导管、沙枣的叶肉细胞在镜头里舒展,“沙漠植物微观世界”纪录片在校园展播时,礼堂里鸦雀无声。“当孩子们发现家乡的植物藏着这么多秘密,他们的眼睛会发光。”这种扎根边疆的“在地化”教学,不仅提升了成绩,更在少年心中种下了热爱故土、探索未知的种子。
医学专业的支教团发挥特长,把急救包扎、人体解剖等知识变成生动的实操课。30余门医学科普课搭配“云端健康小课堂”,5000余名学生通过3D模型“走进”人体器官,学会用海姆立克法挽救生命。这些课程像春雨般滋养着边疆少年的健康意识,更让“健康中国”的理念在基层落地。
红色传承:在边疆续写青春答卷
作为首批进疆的内地高校研支团,四川农业大学63名志愿者沿着前辈的足迹,将党旗插在支教一线。他们创新“党建+支教+民族团结”模式,把“青马工程”课堂搬到葡萄架下,用情景剧演绎红色故事,让“石榴籽讲堂”的民族团结理念浸润童心。110余场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用双语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在手绘长卷上描绘祖国山河。
课堂上,他们是传授知识的老师;课堂外,他们是孩子的“哥哥姐姐”。简梦涵队长手机里存满了毕业学生的报喜信息:“老师,我考上内高班了。”“老师,我当上班级团支书了。”这些跨越山海的牵挂,让3.2万课时的坚守有了最温暖的注脚。当智慧课堂的电子笔在屏幕上画出函数曲线,当分层辅导的笔记本写满解题思路,平均分提升的12%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备课的夜晚。
情满边疆:此心安处是吾乡
周末家访的路上,盛满了农牧民递来的热奶茶;毕业季的校园里,总会有内高班学生绕道千里回校拥抱“支教哥哥”;更有志愿者放弃优渥工作,在服务期满后毅然选择留下。他们走过的每一条家访路,都在丈量着心与心的距离;批改的每一本作业,都在编织着梦想的翅膀。
从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们选择奔赴边疆,到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们接过的精神接力棒,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全国数以万计的青年用平均3年的服务期,在边疆书写着教育扶贫的答卷:超百万课时的授课量,数十万次的家访记录,上千所学校的硬件升级,数万名农牧民子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些数字背后,是青春与边疆的双向奔赴。
“他们用脚步诠释着青春精神的当代含义——把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发展,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淬火成钢。”共青团和田县委书记张纪泽说道。当五月的阳光洒在志愿者们胸前的团徽上,昆仑山麓的蒲公英正带着新的种子飞向远方,正如这些年轻的支教者,将希望与爱播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志愿之花在西部大地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