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丨三年援疆后他为何选择扎根新疆
2025-05-06 23:56:4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
4月30日,当清晨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刘志兵如往常一样开启了忙碌的一天。送女儿到校后,他脚步匆匆赶往办公室,细细研读一份企业报表。他目光专注,眉头微蹙,在数据与表格中发现企业发展的问题,为接下来的调研工作做好准备。
“为什么留在新疆?”面对记者来访,刘志兵说,“是机缘,也是选择”。从援疆挂职到留疆任职,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前沿,从匆匆过客到天山归人,岗位、身份的转变,让他更加深切感受到新疆这片热土的发展潜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刘志兵而言,新疆就是心安之处,就是他的“吾乡”。
结下不解之缘
2021年,刘志兵(右)在厦门援建的吉木萨尔县一家养老院看望老人。受访者供图
刘志兵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湖南伢子,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厦门工作。他从未想过,会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直到组织选派他参加援疆工作,一切有了新的开始。
2020年4月,厦门市财政局选派刘志兵赴吉木萨尔县挂职,负责援疆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资金管理。来到吉木萨尔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农牧区、社区调研,了解吉木萨尔县的历史、现状、发展潜力以及各族百姓的期待,和同事们一起群策群力,着力打造一批援疆精品工程。
三年里,刘志兵和同事们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了援疆项目管理办法,建立了9项制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科学合理安排3亿元援疆资金,建成投用了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体育馆、第五小学和吉木萨尔县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综合楼,支持续建了9个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聚焦当地资源禀赋,引进的羊肚菌种植企业盘活了1000余座闲置大棚资产等。
那时候,和儿子女儿视频通话时,刘志兵经常会分享在新疆的所见所闻所感:新疆的油气和电力如何支持东部经济建设;在厦门援建的养老院里,老奶奶和老爷爷开心地采收果蔬,还有新疆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
“也许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向家人和疆外的同事朋友介绍新疆的时候,我默默地爱上了新疆。”刘志兵笑着说。
割舍不下的情感
2023年初夏时节,在即将结束援疆任务返回厦门时,刘志兵写下了留在新疆工作的申请。2023年年底,全家人踏上了西行路。
身边不少朋友不理解,为何要放弃海滨之城优渥的工作环境和令人羡慕的收入待遇,选择到新疆工作生活?刘志兵说,三年援疆路,他与当地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使命担当,他想要再次回到新疆。
如果说援疆的时候是过客,那么如今,新疆已经成为刘志兵的第二故乡,新疆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进步,都会让他欣喜。
刘志兵调动来新疆工作的第一个月,不论是他的工作单位自治区党委金融办,还是其他有关部门都主动靠前服务,及时为他做好了各方面的保障工作。
“越是在新疆扎根,越明白自己可做的事情很多,老百姓的期待也很大,各行各业都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刘志兵说,自己要做的,就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相关企业进行支持,让企业发展有保障。
努力是有收获的,刘志兵的工作成果得到了企业和政府的认可,不少建议被采纳。
在2021建发厦门马拉松赛上,刘志兵(左)与吉木萨尔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现场观摩并合影。受访者供图
传递新疆速度和活力
随着对新疆了解的日益深入,刘志兵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我的一些朋友同学看到或听到‘自治区和兵团共同筹集100亿元设立新疆人才发展基金’这个消息后,都给我发信息说,新疆太有魄力了。”刘志兵说,新疆的开放与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有人才汇聚,才能充分激发这片土地的潜力。
更让人期待的是,新疆正在进一步展现开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气象。“我还是和过去一样,会把新疆发展的各种好消息第一时间传给厦门的‘朋友圈’,用一帧帧精彩图片传递新疆速度和活力。”刘志兵说。
假期时,刘志兵也抽空带着一家人到南北疆旅游,见识那拉提草原如画的景观、赛里木湖湛蓝的湖水、喀什古城的浪漫风情……“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我身临其境后,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千变万化。每一片土地、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是刘志兵的女儿写在作文里的文字。“这么美的新疆,孩子们能不爱么?”刘志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