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千年北庭今有新“约”

2025-05-12 22:50:46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宋海波报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北庭的壮美景色跃然纸上。时隔一千多年,2025年5月1日,《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为这座见证丝路风云的遗址构筑起法治屏障。

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演员演绎戏剧舞蹈剧《遇见北庭》。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条例》共二十七条,涵盖保护管理、规划建设、应急处置、文旅融合、活化利用等内容,系统规范了遗址可持续发展路径。北庭故城作为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的历史见证,1988年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完整串联起从文物保护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脉络。

北庭故城遗址。昌吉州融媒体中心供图

  北庭学研究院工作人员胡涛介绍:“修订过程中,团队系统调研了喀什古城、交河故城等案例,结合北庭实际‘量身定制’。”新规特别强化了文物活化机制,在保护优先原则下拓展展示利用维度。他表示,在古城村、西上湖村等周边村落,修订团队通过入户访谈发现,“村落承载着北庭故城的‘历史根系’,村民对遗址价值认知深刻,自发保护意识强烈,这是实施协同保护机制的重要基础。”

北庭故城遗址东敌台。昌吉州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前,北庭故城已形成集考古研究、文保修复、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业态。2024年,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含北庭故城遗址、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文物修复师刘潇透露,团队运用数字扫描、人工智能等技术,年内修复陶器、铜器等文物110件。“《条例》明确鼓励科技赋能,这将推动多维度挖掘遗址内涵。”胡涛说。

  吉木萨尔县文物局局长、北庭学研究院院长马娇告诉记者:“北庭故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条例》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北庭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历史基因持续释放时代价值。”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赵静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