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行动 乡村蝶变——新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成效综述
2025-05-27 21:25:29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5月24日,博乐市达勒特镇达勒特西村的人工湖边,村民曹善林与游客聊天,分享这几年村里的变化。
眼前波光粼粼的水景公园,曾是臭气熏天的污水池,春夏秋三季蚊蝇密布,村民路过都要掩鼻快走。“现在好了,村里污水管网直通处理站,这个污水池变成美丽的人工湖,周末来露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 曹善林说,5年来,村“两委”通过三次村民大会民主决策,45栋带庭院的别墅拔地而起,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站让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村民主动参与庭院微改造,栽树种草养花,处处美景如画。这个曾经“脏乱差”的村子,变成了博乐市民乡村旅游“打卡地”。
达勒特西村的变化,是新疆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缩影。2021年,新疆按照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以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万千乡村焕然一新。截至2024年底,全疆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63%、33%、90%。
5月21日,博湖县团委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该县乌兰再格森镇,开展墙绘活动,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王梦云 摄
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新疆将在总结近年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村户厕运维管护体系,确保建好、管好、用好;合理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持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利用。同时,各地还将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引导农民群众绿化美化居住环境,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
实行系统治理,“脏乱差”成为过去式
5月23日,在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吾斯塘博依村,村民阿布都艾则孜・阿布都热依木在家里轻轻按下马桶冲水键,笑着说:“过去旱厕夏天熏人、冬天冻人,现在我们上厕所很方便!”
2022年以来,阿克苏市投入5.57亿元铺设污水管网500余公里,1.6万户农民用上干净整洁的户厕。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汇入日处理能力达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用于荒漠绿化。
5年来,新疆的“厕所革命”采用系统治理办法,成效明显。在乌鲁木齐县甘沟乡,牧民家的分户式污水处理设备将粪污转化为灌溉用水;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双坑式卫生旱厕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还能为农田提供有机肥。目前,全疆新建、改建卫生户厕均达预期目标,今年计划再完成18.8万户改厕任务。
污水和垃圾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硬骨头”。布尔津县探索出“户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全链条系统治理模式,密闭式清运车每日穿梭于村巷,垃圾在村里的停留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6小时。若羌县引入“微循环污水处理系统”,25个小型处理站让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80%,灌溉林带超万亩。
系统治理的背后,是“千万工程”经验的本土化实践。新疆将厕所改造与污水管网、村容村貌提升统筹推进,在乡村实施粪污一体化项目,实现“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新源县别斯托别乡巴特巴克特村铺设了污水管网、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将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协同处理,不仅消除了“脏乱差”,还为农田提供了高效有机肥,形成“治理、利用、增收”的生态闭环。
激发群众热情 ,破解长效管护难题
沙湾市西戈壁镇西戈壁村,65个带轮带盖垃圾桶成为村小组基础设施“新标配”。村委会主任阿布扎勒汗・哈布勒拜克说:“免费发桶只是第一步,我们还建立了‘积分超市’,垃圾分类达标可兑换生活用品,现在村民比着打扫庭院。”
这种“政府有效引导、群众成为主体”的模式,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向“共参与、齐管护”。
5月13日,策勒县恰哈乡安巴村村“两委”组织村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种花行动”,以实际行动建设和美乡村。张霞 摄
各地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博乐市推行“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模式,达勒特镇达勒特西村的别墅设计、农机大院选址均由村民投票决定;库尔勒市哈拉玉宫镇引入物业化管理,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富蕴县建立“厕所管护二维码”,村民扫码即可报修,24小时内维修到位。截至2024年,全疆累计建立村级卫生管护队伍10000多支,形成“有制度、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长效机制。
法治和文明乡风成为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助推器”。
轮台县实行“改厕四统一”(统一采购、施工、标准、验收),并在厕所外墙公示责任人,确保改造质量可追溯;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推行“三色储蓄卡”积分制,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村民参与率从30%提升至85%。此外,全疆各地各行政村普遍开展修订村规民约工作,将垃圾分类、厕所管护等纳入“红黑榜”,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争先进”的氛围。
“三分建,七分管”。各地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破解管护资金难题。玛纳斯县引进“智能环卫一体化设备”,实现垃圾就地减量化处理,每年节省运输成本超30万元;阿克苏市将污水处理站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处理成本降低15%,出水水质稳定达标。5年行动中的这些探索,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构建“颜值经济”,和美乡村产业兴旺
夏日到来,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紫色的薰衣草田与白墙灰瓦的民宿交相辉映,游客们在葡萄长廊下品尝着农家酸奶。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小村,如今成了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的网红“晃晃村”。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生态红利,四宫村改建特色民宿32家,开发薰衣草精油、香包等20余种产品,2024年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村民靠旅游业人均增收1.2万元。
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资料图
5年来,全疆各地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吐鲁番市高昌区实施“景城村一体化”整治,交河故城景区新增58组分类垃圾箱,配套建设旅游厕所20座,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8%,带动周边农户开设“庭院民宿”100多家,户均年增收3万元。裕民县江格斯乡江格斯村打造“7080”年代印象体验园,绿皮火车咖啡屋、公社大食堂等场景吸引游客打卡,2024年旅游收入在村集体收入中的占比大幅提升,82户村民吃上“旅游饭”。
生态改善还催生了绿色产业。阿克苏市各乡镇处理后的污水用于荒漠绿化;布尔津县将有机垃圾制成有机肥惠及农户200余户。
5年行动的这些实践证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赔本买卖”,而是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