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 奋力谱写新时代新疆“三农”工作新篇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新疆实践

2025-05-07 08:31:4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辛正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着眼农业强区建设目标,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农业强国建设积极贡献新疆力量。

  一、坚决扛牢粮食稳产保供重任,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头等大事就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当前,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玉米产需存在较大缺口,大豆80%依靠进口,2024年粮食进口量达1.58亿吨。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新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大机遇,强化农业生产要素保障,深入挖掘增产潜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正从昔日的戈壁荒漠变成国家的“西部粮仓”。

  ——粮食供给保障更加有力。新疆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粮食工作方针由“区内平衡、略有结余”调整为“区内结余、供给国家”,以大面积单产提升为重点,深入开展“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工作,推动粮食增产丰收。近三年,新疆粮食种植面积累计增加882.5万亩、占全国增量的34.8%,粮食产量累计增加118.9亿斤、占全国增量的25.1%,成为全国粮食产能增量最多的省区,“中国碗”装了更多“新疆粮”。2024年,全疆粮食播种面积4440万亩,较上年增加202.9万亩,增量居全国第一;总产达466亿斤,较上年增加42.2亿斤,增量居全国第二,粮食产量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3位;单产1050斤/亩,首次跃居全国第一,率先在全国建成百万亩玉米“吨粮田”,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棉花优势地位持续巩固。新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推广规模化经营为抓手,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总产稳、单产增、质量优”目标。2024年,全疆棉花总产达568.6万吨、同比增长11.2%,连续7年稳定在500万吨以上,以不足全国7%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2.2%的棉花产量。棉花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精量播种、干播湿出、精准水肥调控等技术覆盖率超过9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机采率突破90%,百亩、千亩、万亩连片籽棉单产分别创出743.6公斤、667.6公斤、630.5公斤全国高产纪录,皮棉平均单产首次突破150公斤/亩,品质均达历史最好水平。棉花纺织产能持续增长,2024年全疆新增纱锭461万锭、各类织机2.76万台,纱产量同比增长16.4%、布产量同比增长75.3%,棉花疆内转化率42%,从田间到车间,一朵朵棉花“链”起金色产业,成为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绿色畜牧产品和优质果蔬生产提质增效。新疆加快实施畜牧业振兴行动,大力推进优质饲草基地、标准化养殖基地、畜牧种业基地建设,出台稳定肉牛肉羊及奶产业发展九条政策措施,推动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肉、奶、禽蛋产量节节攀升。2024年,全疆肉类产量211.8万吨、牛奶产量198.1万吨、禽蛋产量41.4万吨,更多优质畜牧产品上了全国老百姓的餐桌。出台绿色有机果蔬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产业集群建设,以低产低效果园改造、链主企业培育等为重点,打造优质林果生产基地,绿色果蔬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大幅提升。2024年,全疆特色林果产量1400万吨,红枣、葡萄、新梅产量居全国首位。主产区果农林果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左右,部分主产区县市高达60%以上,越来越多群众吃上了林果“增收饭”。积极探索在广袤的戈壁沙漠上发展设施农业,打造戈壁滩上的“菜篮子”,2024年全疆蔬菜产量2313万吨,冬春蔬菜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水产品产量19.65万吨,新疆海鲜成为全国人民餐桌上的“新宠”。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夯实。新疆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建成5989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2.8%,提前完成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规划目标下达的新增建设任务,农业发展“耕基”更加稳固。成立自治区党委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加强地方和兵团、流域与区域等协同治理,构建起南疆以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为重点,北疆以“六河一湖”为重点的水资源管理机制。2024年,全疆农业供水560.0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74亿亩次,较上年分别增加3.12亿立方米、624万亩次,有力保障了农业增产增收。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成全国最大的棉花制种基地,棉花种子加工水平国际领先。2024年,新疆农作物制种面积350万亩,位居全国第二,产量超过140万吨。

  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地区更加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较为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直接关系现代化的速度、质量和成色。新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治理水平。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涉农产业集群高效发展。新疆制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群主”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持续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延链增值大文章,农业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4年,全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50.01亿元、增速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2163.2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全面塑造“品味新疆”农业品牌整体形象,更多融入文化内涵的新疆土特产成为潮流商品。大力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2024年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农业产业强镇48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和美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新疆深学细悟“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座座村庄向美而行,绘就出幸福底色。截至2024年底,全疆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6.1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5%,电网供电可靠性达到99.88%,行政村宽带网络和快递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南北疆天然气利民管道扩建工程一期建设完成,煤改电二期工程圆满收官,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农业面污染源防治取得积极成效,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疆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有卫生室的行政村占比达97%,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综合保障政策惠及更多困难群众,美丽乡村成为“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新疆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活资源要素,推动农村发展提质增效。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研究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细则,把更多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成14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全疆首个“四级一体”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博州、沙湾市列为国家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试点。通过集体产权改革,进一步唤醒了农村沉睡资产,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截至2024年底,全疆累计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万余个,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1.5万个,直接服务小农户100多万户。

  ——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新疆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不断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充实基层一线工作力量,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常态化排查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基层抓党建、抓宣传、抓生产、抓发展、抓作风的“能人”有了,各项制度的“硬杠杠”有了,基层党组织成为各族群众的“主心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机制,建设8800多个村级“石榴籽服务站”,创建“库尔班大叔调解室”调解品牌,推动“枫桥经验+民族团结”双线融合。统筹推进基层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加大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农牧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掉队,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也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新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大幅增收的指导意见,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农业强区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农牧民群众。2024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同比增长8.2%,增速全国第二,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新疆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扎实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时预警、未贫先防、突贫速扶、常态清零,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实施南疆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将中央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支持南疆的比例达70%,精准实施3000多项产业到户项目,75万脱贫户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农民就业增收步伐加快。新疆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创造更多与农村劳动力相适应的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推动各族群众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2024年,全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300余万人次,脱贫人口实现就业110余万人。坚持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上,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演艺和餐饮等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在二三产业中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产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了乡村、留给了农民。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联结方式,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兴业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新疆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积极发挥各级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主阵地作用,以农业技能为主,让农牧民群众全面掌握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支持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增强了农牧民参与发展的信心动力,日子更有奔头。

  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加快实施农业强区战略,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新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新疆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独特,土壤、水、草、大气等质量好,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农业强区建设上走在前、作示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的战略定位,扎实做好新时代新疆“三农”工作,不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第一,强化政治责任,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也是新疆作为农业大区必须扛起的使命任务。全疆上下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充分挖掘耕地和水资源潜力,着力稳面积、优结构、攻单产、提产能,力争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落实落细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有钱挣、有盼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不断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重要农牧产品生产供给体系,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畜牧业振兴行动,发展特色水产养殖,紧盯国家所需、竭尽新疆所能,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第二,增强底线思维,坚持不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是国家设定的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全疆上下要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一体谋划过渡期后各项工作,推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效能,精准开展动态监测,既要严防整村整乡的返贫致贫风险,也要紧盯每一个监测对象、每一个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个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千方百计推进就业增收,持续深化援疆省市、兵地、南北疆劳务协作,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让帮扶产业成为持续带动增收的富民产业,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树牢系统观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美不美、设施全不全、服务好不好,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有计划、分批次打造不同类型的互嵌式小区和乡镇。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抓好农牧民群众急需急盼的民生领域基础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联农带农富农载体,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提升新疆特色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带动更多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致富。

  第四,坚持守正创新,全面落实农村改革任务。“三农”是个“慢变量”,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抓农业农村改革一定要增强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守正创新、扎实稳妥推进。“守正”就是要坚决守牢改革底线,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的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创新”就是要结合新疆实际,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统筹推进林业、农垦和供销社改革等重点任务。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改革破解乡村振兴中“人、地、钱”等制约因素,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五,健全治理体系,提高乡村善治和乡风文明水平。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要牢牢把握“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总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扎实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选好发展带头人,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精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培育现代文明。全力守护乡村稳定安宁,深入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统筹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做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不断提高乡村建设水平和治理效能。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锚定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更高标准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更大成色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不断加快农业强区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疆篇章。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宁艳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