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土陶的“融合”之路

2022年07月08日 09:49:1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文化视点】

6月19日,游客在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制陶艺人家中观赏土陶制品。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蔡增乐 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郑卓

  6月19日上午,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老人坐在家里的凉棚下,专心地制作陶坯。见有游客进来参观,老人站起身,招呼家人端上茶水,如同自家亲戚前来串门一般。

  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是远近闻名的“土陶村”,有着近千年的土陶烧制历史,阿卜杜热合曼家世代在这里制作土陶。一块平凡无奇的黄胶泥,经过塑形、晾晒、上釉、烧制等十多道工序,就可变成一件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土陶。2007年,阿卜杜热合曼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几年前,村里开始发展旅游,阿卜杜热合曼便敞开家门,迎接各地来客,让旅游和土陶很好地融合到一起。

  前来参观的深圳游客张静辉在阿卜杜热合曼的工作台上饶有兴趣地尝试了拉坯。她说,在非遗传承人家里体验土陶制作,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一定要买一些带回家。”

  “很多客人回家后还会跟我联系。有个哈尔滨客人今年从我这买了5批货,每批有10来个不同器形的土陶。”阿卜杜热合曼的儿子阿卜杜克热木说,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将最新烧制的土陶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全国各地的顾客看到后,会和他联系购买。一个制作精良的土陶壶,可以卖到四五百元。

  “‘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帮我们从江西引进了电窑炉、拉坯机等,土陶产量和质量提高了,年销售收入增加到20万元。”说起不断增加的收入,阿卜杜克热木很开心。

  恰克日库依村烧制土陶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因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较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成为村民的“金饭碗”。

  阿卜杜克热木将这个原因归结为制品的器形不够美观,做工比较粗糙,坚硬度不足,长途运输易损坏。

  为了提升土陶品质,村里请来了山东和江西景德镇的制陶师傅,与村里的制陶艺人探讨技艺、交流经验,同时选送青年艺人外出学习。

  驻恰克日库依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张琪介绍,村里建成了土陶展览馆,免费供艺人使用和展销,并组织疆外制陶艺人来村里交流授课。

  今年上半年,恰克日库依村接待全国各地游客超20万人次,土陶成为游客关注的热点。

  南方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创客,她在村土陶展览馆对面开了家民宿,并准备征集一些土陶爱好者,开办土陶研学、设计班,让游客留下来,深入了解这门技艺。

  来自各地的游客、创客、制陶艺人们,在这个以土陶闻名的村落里,相识相知相融。

  除了土陶,英吉沙县还有英吉沙小刀、模戳印花布和达瓦孜,共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3项在芒辛镇。芒辛镇党委书记徐利表示,当地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精品旅游景点,通过把县域内的非遗产品与旅游相结合,融合其他省份优秀技艺,集合各地优势力量,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助力乡村振兴。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崔导胜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