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丨手感如何?数字技术活化尼雅织锦

2022年09月23日 13:14:16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在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的《新疆历史文物展》两汉时期展陈里,来自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纺织品,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公元前2世纪左右存在于昆仑山脚下的绿洲城邦精绝,曾经的“精致”生活。不久后,这些历经沧桑的纺织品将通过数字化科技展示,走出博物馆、文物库房,让更多人认识中华文明灿烂的一角。

IMG_20220517_163551_edit_309008077041910

尼雅遗址出土虎斑纹锦袋。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在1988年—1997年共计9次发掘中,中日尼雅考古合作考察队从遗址发现了大量建筑构件,汉文、佉卢文简牍文书,佛教壁画、钱币、陶器、木器、纺织品、饰物、食物等,其中最让考古队员震撼的,还是其中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为代表的纺织品。

  因为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无人区,环境干燥,所以这些织锦的外形、色泽都保存得较好。“纺织品很容易受温湿度、光照及大气污染的影响而变化,不适宜频繁外置与空气接触,所以利用高科技的数字化保护和智慧展陈就成了首选方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保部主任尚玉平说。

IMG_20220518_160100_edit_309233681625729

尼雅遗址出土金池凤锦囊。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在2016年—2019年期间对尼雅遗址出土纺织品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相继完成了75件纺织品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整理。

  “数字化信息采集的过程主要包括对纺织品采取二维扫描设备、三维超景深显微镜、微型光纤光谱仪(氘灯-卤钨灯)等多学科技术设备,进行数字化采集,包括整体形状、显微结构、染料色彩、纤维材质、制作工艺、病害类型等信息,既有利于考古资料的整理解读,也便于后期的活化利用,对于文物的本体保护意义极其深远。”尚玉平说,信息越详尽,对后期智慧科技展陈设计、文创产品开发就越有利,比如织锦上颜色的编号就要精确到红色是红色系里哪种红。

  在扫描之前,文物修复师还要依据纺织品是否受损及受损情况等,做集中研判,再制定修复方案,修复的原则是不能对文物造成任何破坏。尚玉平说:“在完成外表清理和相应修复后再做扫描工作,尽最大可能展示它的原貌。”  

  尼雅遗址是汉代织锦遗存的宝库,除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外,还有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元和元年锦囊、金池凤锦囊、鸡鸣枕等,都是汉至魏晋时期织锦工艺的高水平代表。织锦上的“延年益寿长葆子孙”“安乐如意长寿无极”等字样,鲜明折射出西域各地对中华文化的推崇与认同。

IMG_20220518_160036_edit_309254100215310

尼雅遗址出土“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数字化保护目的是文物的活化利用与展示,接下来还要完善对这些纺织品的解读,用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让公众通过展示平台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尚玉平说。

  目前,新疆的多家博物馆都建成了数字化展示平台,在馆内或者博物馆线上通道,观众可以通过实体模型多角度三维数字虚拟投影、三维虚拟复原、沉浸式数字影片、VR、AR眼镜等方式,看到、摸到“动”起来的文物,甚至“走进”遗址。

  尼雅遗址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群,实证了历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历史真实,说明新疆一直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地区。针对它的考古发掘成果,使有近百年历史的尼雅考古学研究、丝路汉晋考古学研究走向了新阶段,并有力推动了中国治理边疆历史、新疆地区历史、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迪木娜·吾斯尔汗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