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艺评丨这是手艺,也是生活
2022年08月01日 18:01:00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南子
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疆籍作家赵勤的非虚构作品集《这不是手艺 这是生活》。
《这不是手艺 这是生活》封面。
近年来,赵勤在多个地方游历、居住,以观察手艺人生存状态为主业,走访了新疆、云南、广州、贵州、北京等地的工匠及作坊,用她的眼睛和笔,记录了新疆的“乐器王”、酿造穆塞莱斯的匠人、做卡龙琴的琴师、坚持手工糅皮的皮匠、来自贵州的银匠、东莞编竹器的匠人等18位手艺人的故事,见证了手艺的传承,诠释着匠人精神。
在她笔下,这一个个手艺人,恬淡地生活在他们的方寸世界,愿意把时间花费在手艺活儿上。对他们来说,手艺是谋生手段,亦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绝活一靠师徒传承、二靠时间打磨。
他们对待手造物的专注且用心,做的很多器物都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之物,不是什么工艺品。这些物品中,有些正在或已经被现代生活中新出现的东西取代。因为是手工做出来的,便有了人的情绪和温度,呈现出细腻的“人”与“物”的哲学。
《这不是手艺 这是生活》与时下常见的各种“手艺”类图书不同,手艺的细节和制作过程不是这本书叙述的重点,作者更多着力于记录传统手艺人在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展现手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的迷茫与思考,从而让此书具有“民间史”的性质。
刚开始,赵勤关注的是手艺本身,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意在探究手工艺的渊源以及传承,比如师承关系和手艺的步骤、难度、材料的选择及质地等工艺方面的情况。但后来,随着采访深入,在某一个契机下,他向赵勤打开了心扉,说出了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内心隐秘的情绪,让作家知道了自己内心的困惑、开心、难过以及种种复杂的人生滋味。
正是这些手艺人的个人际遇触动了赵勤,才让写作重心发生偏移,她别辟蹊径,最终成文。
手艺的传承来自一代代人的坚守,这既是谋生手段的传家,也是民间故事的续写,在当下的快节奏社会中,慢工细活的方式引发了人们的衡量与深思。
赵勤在记录这些手艺人的生活故事之外,更进一步,深入探究一些手艺匠人消失原因,描述手工艺品原材料的困境,详尽地记述了手艺传承中,旧学徒制度与新传承制度的共性与差异。通过这些探问,剖析某些手工艺消逝的内层肌理。历史与今朝,辉煌与落幕,是手艺人个体的人生浮沉,更是一幅时代变迁的画卷。
这些匠人一直在默默地做着手里的活计,竹编、纸艺、陶艺、刺绣……因为,这不仅是手艺,也是生活。
就像阿克苏阿瓦提县加依村的村民们,他们大多不识谱,但做出的民族乐器却远销国内外。其中,“乐器王”艾依提·依明做琴全凭感觉,从一截桑木开始,凿、雕、刻,每一道工序都仿佛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他掌握分寸,把握尺度,直到将一把琴做完,弹起来,音高合适,音色纯美。加依村的人无疑是幸福的,有唱歌、跳舞的天赋,有制作乐器的技艺,懂得木头的秘密,心安处就是家乡,他们安适的生活态度就是一笔财富。
赵勤为了记录这些手艺人的故事,不粉饰,不雕琢,专注地倾听,朴素地呈现。也许,没有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真实的人生故事才是最动人的作品。
《这不是手艺 这是生活》插图,作者/堆雪。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形式上亦保留着“手艺”的特质,全书线装,封面和封底特选沉静蓝热熔纸精心压印图案,具有雕刻般的细节呈现,内页穿插8幅新疆作家堆雪专门为此书创作的黑白线描画,全书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和收藏性。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