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千年洞窟里的小满足

——克孜尔石窟的青春光彩(3)

2022年10月07日 10:08:25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

  在古老静谧的洞窟中,他享受着“面壁”的时光——35岁的杨杰是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保护研究所所长,“每当通过自己双手完成一幅壁画的修复,想到能让子子孙孙目睹中华文化的悠久传承,就会生出小小的满足。”

  2010年,杨杰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毕业,入职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在他看来,这里的壁画漂亮、资源丰富,但保护力量相对薄弱,需要补充专业人员。

  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古代工匠和艺术家大约在公元3世纪至公元八九世纪,在这里开窟造像,创造了这一文化艺术瑰宝。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保护管理着包括克孜尔石窟在内的9座(处)石窟,有714个洞窟,近8000平方米的壁画。经历了1700多年的岁月沧桑,这些壁画已经非常脆弱,修复它们是比绣花还要细致的活儿。

  修复师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为了保持古老壁画的原真性,修复师秉持最小干预原则,会用到许多专业工具,光是各种毛笔、小刷子,就要用到几十种,有时还需要自造各种“利器”。“竹片刀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把竹筷削薄再打磨,做成小小的竹片刀,专门用来清理壁画上的泥渍。”杨杰说,“硬的泥渍,要用竹片刀一层层慢慢剔。越往下,离颜料层越近,就越要小心翼翼。”

  清理一块0.5平方米的壁画,十天半个月都算快。杨杰每天早晨提着小灯来到洞窟,傍晚出来时天就快黑了。研究所有食堂,但若在后山干活,往返一趟就要个把小时,杨杰感觉“时间浪费不起”,就自带馕、榨菜和矿泉水,“大家都这样,习惯了。”

  杨杰是云南大理人,因为离父母太远,他也曾动过离开新疆的念头,但又割舍不下。“我最好的朋友在这里,我的事业也在这里,克孜尔已融入我的生命。”后来,他和研究所一位姑娘相恋,把家安在了克孜尔。

  12年来,杨杰见证了研究所工作生活条件的种种变化。“刚来时,生活挺不方便。过去生活用水是从河里引来的,发洪水时就会停水,员工宿舍区只有一排平房。现在,水早就不是问题了,光宿舍就有5幢,还有两室一厅的家庭房,条件越来越好了。”他感慨地说,“我很幸运,国家对文物保护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克孜尔正是可以实现职业理想的地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迪木娜·吾斯尔汗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