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史成诗

——观舞剧《五星出东方》

2023-03-29 10:54:16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石榴艺评】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蔡增乐 摄

  李丹妮

  这块色彩丰富的汉代织锦护臂于1995年10月出土于民丰县尼雅遗址。时隔28年,这一幕惊喜被演绎为一部文物“活态”传承的历史题材舞剧,回到“家乡”。

  舞剧《五星出东方》真正做到了以舞叙事,不但叙得清晰巧妙、用文物讲故事,而且点史成诗,用诙谐幽默的剧情拉近了舞剧与观者的距离,让观众在沉醉于舞蹈的同时,更体味到中华文化“和合之美”的艺术境界。

  通过艺术化创作处理,这部剧讲述了一段传奇故事,生动鲜活地展示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美好寓意,以及这件国宝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编导巧妙地设立舞蹈情景,时光穿梭交错,观众被拉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在舞剧的空间叙事、舞段连接以及舞蹈编排上,运用亦虚亦实的处理带给观者穿越时空的身临其境之感。

  尤其是第二幕“沉醉夜宴”中首领以歌舞招待宾客,宾客沿舞台背对观众席地而坐,场景与现实相契合,让观众感觉自己也是宾客中的一员。表演结束后的鼓掌喝彩与现实联动,可谓是一次沉浸式体验。通过细节与舞台的设计吸引观众共鸣,以舞蹈编排将双时空统一,巧妙打通时空的障碍,将舞台扩大延展至观众席,可以更好感受人与时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因之产生共情。集市上的舞蹈是剧中最吸睛的部分,瞬间将观众带回汉朝精绝古城的集市繁华,驼队、杂技、吹笛舞蛇,演绎得意趣盎然,重现了西域生活曾经的丰富与美好。这样将宏大叙事嵌入日常平凡的生活,又与个体命运紧密相连,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舞剧编排以及动作设计将中华文化与多种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用舞蹈语言再现那个文明交融的辉煌时代。汉代是礼义之邦,宫廷女子通常会穿曲裾裙,《锦绣》舞段采用碎步出场,步伐轻缓蹁跹与顿挫有力的“红袖绕”,形成对比,有种刚柔相济的美感,井字格的调度传递出内在的稳定感。《心之愿》选材自克孜尔千佛洞龟兹壁画中的“伎乐天人”手持莲花灯,将梵音律动的龟兹壁画与当代舞蹈语汇结合,“响指”“移颈”“挑眉”“弹目”等舞蹈动作在龟兹壁画中都有迹可循。舞剧中聚集了汉唐舞、民族民间舞、踢踏舞等多个舞种,观赏性极强,堪称舞蹈文化的视觉盛宴。

  舞剧中3个和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用诙谐明快的舞蹈语言做了生动表达,让观众受到一次别样的“礼乐”教诲。而洗澡舞、杂耍舞、播种舞的舞段设计,风趣幽默,集观赏、启发、趣味性于一体,在戏剧效果的展示中充分开掘了更多的舞蹈语言,富有表现力。另外,整部舞剧将历史的厚重感寓于歌舞,将诙谐与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了历史上西域人民的生活风貌,热情、舒展且充满生机。

  整部舞剧在传递精绝文明与长安文明时都将人民放在第一视角,由老百姓自己生活的场景展开叙述,娓娓道来、风雅并存。只有百姓生活得安稳、富足、祥和,才能有历史锦绣中的肃穆端庄。人民幸福生活的祥和之景正体现了泱泱大国之风范。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相互认同,结下深厚情谊。《五星出东方》充分展现了“和”,“和”是宽容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更加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卡那提·胡尔马尼亚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