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节必看剧目丨《五星出东方》:“点史成诗” 让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

2023-07-18 10:51:31    来源: 天山网

  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将于7月20日-8月5日在乌鲁木齐举办,来自国内外的28个精彩剧目亮相本届舞蹈节。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舞剧《张骞》、和田地区新玉歌舞团历史舞剧《五星出东方》、乌鲁木齐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型实景音乐剧《昆仑之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舞蹈诗剧《老兵故事》4个新疆剧目也将与观众见面。

  作为舞蹈节的必看剧目,今天请跟着小编来了解这部新疆原创舞剧《五星出东方》

舞剧《五星出东方》先导片

  舞剧创作 “点史成诗”

  风沙漫卷,大漠茫茫;灯火微光,盛世气象……舞剧以考古现场发掘出汉代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引,叩开时空隧道,由此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

  故事的背后,是一场“点史成诗”的创作历程。

  据制作方代表、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赵佳琛介绍,该剧历时两年创作,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太早,可参考的史料也很少,创作难度非常大。一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一片从尼雅遗址中出土竹简上“奉谨以琅玕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的寥寥数语,成为主创人员展开创作的全部线索。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织锦护臂的历史信息极其稀缺。由于它跨越千年的历史预言和巧合高度契合中华民族的时代图景和美好期待,是文艺创作的珍贵题材。”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看来,正是由于它的历史信息极其稀缺,给文艺创作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有了“史”的碎片,如何赋予其“诗”的内涵?

  为了挖掘更多素材,主创团队深入新疆采风并做了大量历史研究,十二易其稿、反复修改锤炼,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探讨相关历史、文物、哲学、宗教、舞蹈、音乐等问题。

舞剧《五星出东方》宣传短片

  解读文物 活化历史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中国各民族交流交往和互通互融的见证,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舞剧《五星出东方》以此为创作起点,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并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
  舞剧中,“精绝城”“奉”“春君”等名称和名字,都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依据尼雅木简的内容编排而成。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看来,舞剧《五星出东方》最突出的艺术创新点,在于运用舞蹈想象力激活了深埋于边疆考古遗物中的那些鲜活故事,将考古遗物想象为多个层面的舞蹈艺术景观。
  舞剧《五星出东方》从酝酿创排到正式登上舞台历时两年,赵佳琛介绍:“主创团队曾赴新疆和田采风,从考古史实、当地民情、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方面提炼艺术语汇,为创作积累了珍贵的素材。”
  对于编剧、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来说,十二易其稿的创作过程是一次“痛并快乐”的体验:“其间,涉及历史、文物、哲学、宗教、舞蹈、音乐等方面的研讨会开了无数次,创作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几轮演出下来,作品收到的反响令许锐惊喜:“有很多普通观众非常打动我,一位网友观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了一个剧本,故事情节、人物都特别好,观众的喜爱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
  徐粤春表示,虽然舞剧《五星出东方》讲述的是一段虚构的故事,但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段巧妙还原边疆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通过艺术真实的典型化实现历史真实的活化。

  礼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从天真烂漫、取汉名向往东方的精绝首领之女春君,尽心守护西域安宁的汉戍边将领奉,彪悍耿直、最终心归大汉的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等人物的塑造,到参考克孜尔石窟中“龟兹壁画”里“伎乐天人”的灯舞,再到精心考究的各民族服装设计,这部舞剧深深打动了观众。

  “舞剧终究要靠舞蹈语言来说话,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舞出来的,民族交融的故事需要民族交融的舞蹈语言去表达。”王一川说,从精绝城代表的西域风舞蹈“灯舞”“飞天舞”等,到汉代中原风舞蹈“仕女舞”,再到编创出来的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交往时的中西域融合风舞蹈,舞剧《五星出东方》通过这三个系列的舞蹈语言及舞蹈形象组合,传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题旨。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于平认为,这件国宝级文物的珍贵正是见证了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交往是互通互融的,舞剧也很好传达了这一内涵,展示了一种厚德载物的包容性文明。

  传承历史,连接当下,最终打造出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精品之作,让沉寂的文物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舞剧《五星出东方》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

  作品突出传统文化之美

  舞台上,万千丝线在悬星的夜空中不断交织,发出耀眼的眩光。舞者身着汉式长裙,步伐轻缓蹁跹,在织锦的经纬线上起舞……舞蹈《锦绣》选自舞剧《五星出东方》下半场梦回长安盛世的一段。

  该剧总编导王舸介绍,舞蹈的创作灵感来自国家一级文物汉代织锦护臂,反映了古人对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东方天空聚合的观测和理解。

  《锦绣》描述的是,上元节灯火铺满天空,舞者纷纷仰望祈愿,“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逐渐呈现在观众眼前。“《锦绣》中的人物形象,以今西安汉阳陵出土的汉代人俑形象为参照,宽袖细腰、襦裙曳地,女子服饰以层叠的领口与袖笼为特点,束腰的审美与铺展的衣裙也为舞蹈增添了新意。”王舸说,汉代舞蹈陶俑为舞蹈动作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汉代是礼仪之邦,宫廷女子一般会穿限制动作的曲裾裙包裹全身,舞蹈动作会受服饰限制。小碎步、用手的力量伸展长袖、略有机器感地摆动身体,都是汉代宫廷舞蹈的特点。此外,汉代的行礼动作也融入了舞蹈中。”王舸说,《锦绣》把这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传统文化之美。

  展现多元融合的独特魅力

  舞剧《五星出东方》创新舞剧的戏剧样式和表现形式,深耕“舞”的表达,呈现出了极大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精绝城中充满西域色彩夜宴中的“远古的呼唤”可以找到民族舞的影子,精绝集市中各族人民共同起舞的“集市狂想曲”舞段,又是街舞和踢踏舞的混合呈现,惊艳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火爆出圈的“锦绣”舞段展现出的提袖折腰又属于古典舞……

  舞剧《五星出东方》中多样舞蹈的融合荟萃,在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渊源、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同时强化了主题表达,让观众对每一幕场景都充满惊喜和产生期待,并可以跟随剧中角色动情的演绎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发自内心的从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场景中收获感动。

《五星出东方》选段“锦绣”

  文物在舞台上“活”起来

  一年多来,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全国多地巡演,登上央视《国家宝藏》等多个热门电视节目,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春晚上的舞蹈《锦绣》,让“汉代舞俑”再次风靡全网。

  文物活起来,秘诀在哪里?王舸说,近年来,从《国家宝藏》的播出,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出圈,都能看出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这也促使我们文艺工作者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进行跨界合作,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

  正如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所说:“舞剧《五星出东方》有极高的题材辨识度,因为这件织锦护臂不是一般的文物,这部作品也不只是借文物起舞,而是通过解读文物背后的重要历史事件,传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

  赵佳琛看来,这也正是舞剧《五星出东方》的创作初衷。“一块蜀地生产的织锦出现在数千里之外的新疆沙漠中,充分证明了当年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将文物搬上舞台,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故事。”赵佳琛说。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也是舞台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曾参与舞剧《五星出东方》表演的和田地区新玉歌舞团演员奴尔比亚·木塔力甫观看舞蹈《锦绣》后写下这样一句话:以舞步为金线,编织出锦绣中华的气度,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基于国宝级文物IP创作而成,舞剧《五星出东方》描绘出了一场融通古今的壮美想象。

  (整合:王东升    内容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天山网)

[责任编辑: 廖映月 赵静 崔导胜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