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墩浴场遗址航拍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魏坚提供)
经过2018年至2020年三年的考古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专家和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天山北麓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唐朝墩古城内,发现了一座古代公共浴场遗址。
日前,记者从2019-2020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获悉,浴场遗址所在的唐朝墩古城始建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唐代早期,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文物和碳十四测年结果确定这座浴场遗址最初建于高昌回鹘时期。
唐朝墩遗址大型浴场位于唐朝墩古城东北部,遗址东邻水磨河,西、南、北三面紧邻县城居民区,地处高差约10米的台地之上。目前,城址北墙保存状况较好。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专家任冠介绍,这座浴场整体规模约300平方米。有成排的砖砌通道和排水沟。排列着较清晰的火道、烟道、支撑柱、灶址、水井、排水沟等结构。按照功能可分为门厅区、工作区和洗浴区三个区域。
浴场整体结构由中心部位的砖砌主体建筑、东侧相接的土坯建筑和北侧中心的灶址及左右两端的水井等相关遗迹构成。东侧土坯建筑为浴场的门厅区。南北两间房址可能为出入浴场的通道。北侧水井、灶址所在的区域为浴场的工作区。燃烧产生的烟火通过地热系统维系浴场上层空间的温度。位于西北部的水井建于高台,为浴场提供了水源;位于东北部的水井开口位置较低,应为浴场的排渗水井。
砖砌主体建筑为浴场的中心,也就是洗浴区。浴场内部以砖墙分隔,按方位可划分为9个区域:中心区域为八边形,其余8个区域两两对称,平面均近方形。
其中,东北、东南两个空间可能为更衣室;北部可能为浴场的热水室;西南空间可能为冷水室;中部空间遗迹与相连的东部、西部和南部空间可能为温水室;西北独立空间烟熏痕迹较为显著,可能为浴场的热水室。其东侧烟道有被碎砖封堵现象,该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后期有可能改成了冷水室。
浴场遗址为半地穴式结构,由上下两层建筑空间构成。下层基础部分位于原地表之下,为烟道和供热的基础建筑空间,东侧多有破坏,西侧保存状况较好。上层建筑基本位于原地表之上,为浴场使用的活动空间,大部已坍塌无存,仅西南角保存有高约0.4米的墙体和黑灰色建筑材料抹出的覆盖层。
考古学家认为,这种下层以砖砌支撑柱为支架,将建筑分为上下两个封闭空间的建筑方式,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十书》中称之为“挑空式地板”,即利用支撑柱构建浴场地下供热系统,使用时炉灶燃烧烟火可通过支撑柱之间的烟道在浴场下层流动,形成“地热”,用以维持浴场上层洗浴空间温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魏坚说:“这座浴场作为城市公共浴场的可能性较大。浴场遗址在形制布局、建筑技艺等方面具有浓郁的罗马风格,而浴场出土的各类遗物、墙面的装饰彩绘等又明显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征,反映了东西方建筑传统和技艺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与创新。”(记者陈彦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