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丨说说《昆仑之约》服装那些事儿
2023-07-22 21:34:24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 记者 王新红 通讯员 姚金萍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一部大型演出剧目,演员的服饰、舞台的布景、道具也是如此。
据了解,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演出剧目之一、大型实景音乐剧《昆仑之约》中,特殊定制的主演服饰就有750套、600双鞋靴,还有千余件头饰、腕饰。这些集“礼治”于一身的华美服饰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
故事一:集“礼治”于一身
昆仑之约舞美技术部服装道具组的同志说,此剧里的服装不同于一般剧目的服装,全部是原比例按照周朝服饰的式样和特点设计制作的。周朝衣物不仅仅是御寒和彰显美,更是一种等级的体现。
《昆仑之约》剧照。乌鲁木齐昆仑之约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自周朝开始,服饰的式样便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以周朝实行的冕服制度为例:“天子之冕,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体现出周朝通过服饰表达统治秩序、政治伦理、场合效应等内容,这种系统较为完整、尊卑严格分明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周礼服饰一直延续到明朝。
剧目从一开始上朝的王公大臣、韶乐大典中的乐师、万邦来朝的周边部落等,到剧中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过“戈壁雪野”、抵住“女儿部落”挽留、率士兵“跨越火海”,再到最终抵达昆仑之巅“金声玉振,天地和鸣”,《昆仑之约》每一幕的主角和群演服饰都涉及祭礼服、朝会服、戎服。
大批量的群演服装和特殊定制的主演服饰,合计近1100件华丽光鲜的服装以及千余件头饰、腕饰等,全部需要按当时的服饰形式“上衣下裳”制以及冠与章纹、配件等来制作,同时要遵循服饰色彩中正色高于间色的用色原则。
故事二:长达2个月的清洗
每年演出季前,该剧舞美技术部服化组的成员都要为演出服装及配饰做清点整理。休演季时服化组将750套特殊面料的服饰、600双鞋靴进行清洗、修补,对128套专业演员的演出服进行手洗,仅清洗和整理工作就需要2个月。
《昆仑之约》剧照。乌鲁木齐昆仑之约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服化组成员温纳说,他们虽然没有文物修复师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手,但也将《昆仑之约》所包含的艺术生命活力,注入一件件“文物”道具之中。
温纳介绍,主演周穆王在剧中有9套服饰,全身穿戴的服饰配饰加起来近20公斤。周穆王穿戴的“冕”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冕”以木为骨,用2种颜色的布帖在表面,冕前有“旒”,12串玉珠要用5种颜色的丝绳系着。“仅这个冕的清洗修补、换布穿绳等修复工作,就得用3天时间才能完成。”
故事三:给所有服装“定编”
仅仅修复、清洗还不够,舞美技术部服化组的成员还要对1100套演出服进行编码。编号和存储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每套服装都至少由3件组成——上身穿“衣”、下身穿“裳”、遮蔽膝盖的蔽膝。再加上每套衣服还有头饰、腕饰等服装配件,为了方便辨认,舞美服化组成员一共制作了5000余个编码,用于给所有服装“定编”,既能快速寻找又能拿取方便,实现了为600余名演员提供“一站式”服装标准化管理的模式。
《昆仑之约》剧照。乌鲁木齐昆仑之约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供图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舞台上演绎着3000年前的历史故事,手里修复的是穿越时空的华美服饰,服化组成员们在幕后一次次平淡的修复工作中,让历经数千年的沧桑瑰宝以实景剧的形式示人,不仅仅是“妙手回春”的真功夫,更对此剧发自内心地热爱。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