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 | 皮影进校园演一出好戏

2023-11-05 17:22:08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啪!”白布后方的灯光亮了,紧接着是一串紧张的鼓点。随后,几个色彩绚丽的人物跃然登场,几名小学生手持竹竿熟练操作着皮影人,手指灵活翻飞,人物或蹦跳嬉戏,或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场景呈现在白布上,动作极富韵律,细腻传神。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排练一遍吧。”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美术教师杨姗说。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六小学学生在课堂中观看皮影戏表演。记者 宋海波摄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源于汉朝,兴于唐代,至清末民初各地皮影戏班游走各地演出。

  “90后”的杨姗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国皮影戏乌鲁木齐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她的皮影传承之旅正式启程,拜此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金全为师。“当年我在西安市旅游时,偶然观看一场精彩的皮影戏表演,顿时被深深吸引。”回到乌鲁木齐市,她开始翻阅大量相关资料,着手学习皮影制作和表演技巧。在购买皮影所需专用牛皮时,得知魏金全的联系方式,于是主动拜师求教,“这一学就是7年,我每年会去师父那里学习。师父每年也会亲自来我们学校,为学生们授课,将皮影技艺传给更多孩子。”

乌鲁木齐市第七十六小学学生在课堂中表演皮影戏。记者 宋海波摄

  “刚开始学习制作皮影,我手艺生疏,制作皮影人物时总是镂空不够精细,配色也不够丰富。”杨姗谈到当年学习的艰辛时,仍然感慨万千。制作皮影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刮、磨、洗、刻、染、缀等。在雕刻阶段,创作者右手拿刀,左手需旋转并稳固在刻板上的牛皮。刻出的皮影刀口才会圆润整齐,花纹会更加精细,线条显得流畅且整齐。

  “每天练习下来,手指都会累得无法伸直。即使这样,也需要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刻出一个皮影人物,还不一定尽如人意。”杨姗没有放弃,正是多年长期坚持不懈练习,现在她能一气呵成地刻出完整的皮影人物,技巧逐渐精湛,作品也越发精美。

  带着对皮影艺术的热爱,杨姗决定将皮影引入学校课堂,成立皮影社团,让更多孩子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刚开展皮影教学时,她也遇到不小的困难。“低段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中段年级学生对皮影接受能力一般,高年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不太专注。”为突破这些困难,杨姗专门设计了分层教学方案:低段年级学生以认识皮影基础知识为主,中段年级学生学习在单张皮影上进行花纹设计,高段年级学生通过多学科融合,尝试皮影创新设计。

  在她悉心指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皮影制作技法,还能根据中国经典故事自编剧本、设计人物,表演出流畅生动的皮影戏剧目。他们制作演出的《王二小》《鸡毛信》等节目,通过校内外多场演出展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在制作剧目方面,学生们合作编写剧本,交由老师指导修改。“孩子们既是幕后的表演者,也是小编剧,大家参与度很高。”杨姗说。

杨姗在课堂中教授学生皮影制作技巧。记者 宋海波摄

  “我最喜欢的皮影剧目是《回声》,每次演出都特别激动。”五年级学生王懿尧自豪地说。剧本的灵感来自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一个新疆小朋友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与圣贤对话,领悟到学习四书五经的重要性。故事诙谐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是一部寓教于乐的皮影剧目。四年级学生倪蘭浚说:“每周皮影社会组织我们练习,我们分工合作才能表演出有趣的节目。”杨姗说,“孩子们在学习表演皮影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年来,杨姗带领该校皮影社团足迹遍布各地,开展表演活动。他们深入社区进行慰问演出,为一线警察、医生、消防人员等表演皮影戏,也参与各类非遗展演活动。她说:“学生们在表演活动中乐此不疲,我们希望推动皮影艺术走进更广阔的舞台。” 目前,乌鲁木齐市第76小学已有上千名学生学习皮影艺术,该校被评为新疆传统工艺(皮影制作与表演)传承基地。

  深秋的阳光和煦温暖,洒在皮影上,仿佛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我会继续探索皮影教学方法,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在校园里培养更多皮影艺术的传承人。”谈到未来,杨姗眼里充满信心和期待。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张赏华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