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湖县非遗“活字典”乌仁其米克:“如今非遗后继有人,我心满意足了”
2023-11-13 09:13:45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我在美丽新疆】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在博湖县,如果询问什么是当地的文化符号,人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蒙古族刺绣、托布秀尔音乐、萨吾尔登舞蹈……
旅游季节,蒙古族托布秀尔表演、萨吾尔登舞蹈成为旅游景区常态化演出节目,数千名穿着艳丽服饰的蒙古族群众,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以蒙古族的最高礼节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蒙古族刺绣、传统服饰是游客最喜欢的文旅产品。逢年过节,蒙古族祝赞词、传统服饰秀、托布秀尔弹奏等传统文化艺术表演是压轴戏,壮观的万人同跳萨吾尔登舞蹈更是让人过目难忘。
“这些传统文化艺术能传承下来,还能这么火,里面凝聚着我们县文化馆原馆长乌仁其米克的心血。”博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年磊说。
11月8日,乌仁其米克(左一)与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蒙古族刺绣技艺。巴特尔达拉 摄
田间地头 寻找记录民间非遗
乌仁其米克的父母都是民间艺人,她从小听着蒙古族民歌、跳着萨吾尔登舞蹈长大。1996年,博湖县举行第一届那达慕大会时,一场蒙古族刺绣和传统服饰展,让她走上了非遗守护之路。
“一件件绣着花朵、蝴蝶等精美图案的传统服饰摆上展示区时,马上就被观众包围,我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没有想到传统服饰这么招人喜欢。”那达慕大会结束后,当时负责布展工作的乌仁其米克暗下决心,要收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瑰宝。
“掌握刺绣技艺的都是老人,他们渐渐老去,没有了传承,这些技艺就失传了。”从那一刻起,乌仁其米克就一头扎到了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
此后,在乡间小道上、民间艺人家中、田间地头,总会看到乌仁其米克走村串户与民间艺人交流的身影。一辆自行车、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部相机是常备的工具。没有录音设备,她用最笨的办法,一个词一个词地记,一段乐曲一段乐曲地背,回去再改成谱子;记录舞蹈的方式则是用相机拍下来,分解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再用文字记录;在民族刺绣方面,乌仁其米克用笔将民间艺人家里的绣片花纹画出来,然后把针法记在图案旁边。
后来,乌仁其米克自己掏钱买来了录音设备。别人下班后都急着往家走,可她每天下班骑着自行车就往乡下跑。每到周六周日,她“泡”在农民的地头上,帮他们摘辣椒、摘番茄、拔草、打药,只为了让他们表演这些民间艺术,她用录音机把歌曲录下来,回家再听录音将歌词记在本子上。
有一天晚上,乌仁其米克去村里找民间艺人,回来的路上,自行车坏了,她推着自行车走了近3个小时才到家。“分文报酬没有,干得这么卖劲,为了啥?”面对周围人的不解,乌仁其米克依然坚持做自己的事。
11月8日,乌仁其米克(右二)在博湖县文化馆指导民间艺人排练舞蹈。巴特尔达拉 摄
走街串巷 挖掘培养传承人
“你们走秀的时候,必须要收腹,右手在左手上面……”11月8日,已经退休的乌仁其米克来到博湖县文化馆,指导民间艺人排练舞蹈。
在现场,乌仁其米克向徒弟们讲解蒙古族刺绣、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以及目前鲜见的蒙古族生活用品用途。“趁现在还能跑能跳的,我要让年轻人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说。
米代是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图阿热勒村村民。为了将她的刺绣作品推向更大的舞台,乌仁其米克带着她疆内疆外参展、交流学习。2012年,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乌仁其米克待在米代家,帮她梳理刺绣的纹样和针法,填写申报材料,录制申报视频。最终,米代成功申报为蒙古族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20余年来,乌仁其米克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博湖县所有乡村,帮助博湖县50多名民间艺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整理了当地300位民间艺人的资料,为博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了最宝贵的档案资料。乌仁其米克也因此被誉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字典”。
2007年,博湖县投资188万元,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博湖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时任文化馆馆长的乌仁其米克高兴极了,天天计划着传承中心怎么布局、哪个位置摆什么。传承中心布置完了,她也累病了。
“作为年轻文艺工作者,我要向乌仁其米克大姐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博湖县文工团舞蹈演员乌尔娜说。
11月8日,乌仁其米克(右一)在介绍蒙古族传统工艺。巴特尔达拉 摄
遍地开花 非遗焕发无限活力
目前,博湖县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1人。在乌仁其米克的带动下,博湖县相继建立了蒙古族传统服饰队、江格尔说唱队、托布秀尔演唱队、萨吾尔登舞蹈队、蒙古族民间长调队。特别是萨吾尔登舞蹈队、蒙古族民间长调队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乌兰再格森乡乌图阿热勒村依托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博斯腾湖大河口景区的区位优势,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成立了蒙古族传统服饰队、托布秀尔弹奏队、萨吾尔登舞蹈队、蒙古族民间长调队4支民间表演队伍。每年从5月初到国庆节,4支表演队进景区、进农家乐、进牧家乐等开展文艺表演,忙得不亦乐乎,人均月收入超4500元。
为了让更多游客能领略到蒙古族刺绣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高村民家庭收入,米代在乌图阿热勒村党支部和工作队的帮助下成立了“乌丽奇”刺绣坊,将村里具有一定刺绣基础的妇女组织起来,指导完成刺绣订单,再由合作社将产品卖出去。去年,村里有27名妇女参与其中,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
乌仁其米克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扶持力度很大,比如每年给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优秀传承人以及自治区级传承人都有相应的补助,每年各地还免费举办各类技艺培训,有力提高了传承人的技能。
“一路走来确实很辛苦,但我也享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过得很充实。如今非遗后继有人,我心满意足了。”乌仁其米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