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遗珍丨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博物馆里龙文物见证新疆历史变迁

2024-01-25 22:10:35    来源: 天山网-今日新疆

  中国农历龙年将至,梳理与龙有关的精品文物,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通过这些文物,让我们一起感知历史变迁中的新疆。

  ●《今日新疆》记者 刘俊佑/文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已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源远流长。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仅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还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纽带。

  八龙纹金带扣:新疆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精品文物,长9.7厘米,宽5.9厘米,重约48.45克。1975年,由考古工作者在焉耆回族自治县黑疙瘩墓地发掘出土,属于汉代(公元前206年至220年)遗存。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金带扣图案设计精巧别致,方尾圆首,呈马蹄形,由金质模压捶揲成型,表面凹凸起伏,立体感较强。

  八龙纹金带扣的珍贵不仅仅因其材质为黄金,更重要的是其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它雕有的1条大龙和7条小龙,在激流漩涡间翻腾跳跃,首尾相顾,扬爪摆尾,动感十足。特别是龙身多处镶嵌有绿松石和红宝石,这些宝物虽然多数已脱落,但并不影响美观。

  “这件八龙纹金带扣有力地实证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汉代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统治,是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物证。”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认为,八龙纹金带扣应该是汉朝皇帝对西域焉耆王的赏赐,是国家通过封赏赠赐实施边疆地区治理的具体体现。

  龙身飞马纹浮雕石钵:唐代(公元618至907年)的历史遗存。持续了两个月的“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好评如潮,龙身飞马纹浮雕石钵就是这次展出的180余件精品文物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上世纪八十年代,龙身飞马纹浮雕石钵被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的几个牧羊人在通古斯巴西故城发现。专家们认为,由希腊艺术的“飞马”和中华文化的图腾“龙”组合而成的整体造型,堪称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其别具特色的创意和精湛的制作,将人们对龙马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古人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龙马精神,文化寓意可见一斑。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龙身飞马纹浮雕石钵直观、写实的“龙马”形象,不仅反映了古代龟兹地区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展现了新疆这片土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胸怀。

  黄地菱格龙璧纹锦: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自汉代开始,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2002年,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老开屏墓地出土的黄地菱格龙璧纹锦就是最好的诠释,它直接实证了西域与中原之间在物质文化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交往交流。

  黄地菱格龙璧纹锦是汉晋时期的遗存。残长30厘米、宽17.5厘米,质地为丝,经锦,黄色底,满铺菱格纹,菱格内织有飞龙、玉璧以及柿蒂花纹。

  作为丝绸大家族中的一员,锦在汉代工艺技术就已非常成熟。丝绸之路开通后,色彩绚丽、工艺精美的织锦通过丝绸之路来到西域,在这里广受欢迎,丰富了西域服饰文化,也体现了西域各部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与认同。黄地菱格龙璧纹锦上飞龙的形象,表明在汉晋时期,龙已经是当时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象了。

  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博物馆“九龙壁”化石、库车市龟兹博物馆彩绘龙首木雕、呼图壁县博物馆龙纹玉饰牌……这些跟龙有关的文物都是新疆大地的文化遗存,是历史发展进程中西域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勾勒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之新疆篇章。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马新玲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