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走进巴音郭楞,就走进了厚重的历史

2024-03-06 18:10:01    来源: 今日新疆

走进巴音郭楞,就走进了厚重的历史

  激活历史记忆,传承优秀文化。散布在巴音郭楞大地上众多的历史遗址,以及种类齐全、丰富多样的文化遗珍,无不折射着耀眼的光芒,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真实描绘着表里山河和岁月演进,生动讲述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家国情怀,隽永见证着巴音郭楞的不朽传奇。

  ● 陈耀民 / 文

  巴音郭楞,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南、中两线横贯全境2000多公里,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重要之地。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域36个城郭中,有11个分布在这片沙漠之中的绿洲上。

  走进巴音郭楞,就走进了厚重的历史。一山一河一古道,一地一城一遗址之间,拂去久远的往昔烟云,一封封文书、一本本典籍、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址,真实地见证着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乌垒城,古西域国名,在今巴州轮台县境内。乌垒北屏天山南麓,南跨塔里木河,西扼南疆诸地,东连河西走廊,地处西域中部,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必经之地。

  公元前101年,西汉设使者校尉屯田乌垒,开西汉屯田之先河,奠定了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稳固基石。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完全统一西域,中央政权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骑都尉郑吉为“西域都护”,“护鄯善以西南道”“并护车师以西北道”“总护西域三十六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随着“西域都护”的旌旗在乌垒上空升起,宣示了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域诸城郭军政事务的统辖,标志着新疆这一多民族聚居的广大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距离轮台县城东南约24公里处的茫茫荒滩上,默默矗立着一座历经沧桑、阅尽千年的古代建筑群——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这座曾经见证丝绸之路前世今生的残破城垣,似乎仍隐隐散发着大汉天朝的威严。    

空中俯瞰位于轮台县境内的卓尔库特古城遗址。江文耀/摄

  经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发现,卓尔库特古城建于战国晚期,盛于两汉时期,沿用至魏晋时期废弃。卓尔库特古城是内、外、高台城址的三重城结构,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一重城圈称为内城,门道位于西南角;内城外围还有一重城圈,称为外城,面积约33万平方米,外城内有一些遗迹残存;高台位于内城东部,四周筑有围墙,内有大型房址,称为高台城址。据考古专家推测,这座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北缘一处最高等级的中心城址,是如今最有可能成为西域都护府府治所在地的古代城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200多年前,大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慷慨淋漓,马革裹尸、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天地可鉴。诗仙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坚定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凛然正气,更是令世人对楼兰这个号称“西域乐土、沙漠天堂”的城郭肃然生敬。

  楼兰,西汉时期西域36城郭之一,是丝绸之路上南北贯通、东西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在这里交汇后分道而行。楼兰在当时还是中外物资的集散地,我国的丝绸、火药、造纸、印刷、冶炼、陶瓷等产品和技术,就是通过这里传入西方的。楼兰是当时的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大约在公元6世纪,这座在丝绸之路上声名赫赫的“网红城市”在繁盛了800余年后,几乎是一夜之间,突然神秘地消失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如今,1400多年过去了,宛若天仙的楼兰美女、充满未知的楼兰古城,至今仍令人浮想联翩,吸引着无数后人不惜跋涉万里长路,一探究竟,试图解密其千古之谜。

  “娘子不须忧愁,收拾麦羊……”一封深情款款的唐代家书,残破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无言地诉说着唐代戍边将士“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大漠”的离愁别绪。这封家书惊艳亮相于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孔雀河烽燧群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再次向世人呈现了巴音郭楞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征战沙场、守疆护国的边关记忆。

  在尉犁县境内的孔雀河沿岸的荒漠地带,分布着11座残存的唐代烽燧,被称为“孔雀河烽燧群”。这些曾辉煌一时的古老烽燧,充分印证了唐朝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与边疆治理,重现了丝绸之路的昔日盛景,活化了唐代将士戍边生活的全景,还原了风刀霜剑、金戈铁马的的边塞风云和守边将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思乡之情。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韩朋赋》《游仙窟》等流行手抄本,向后人披露了烽燧中的兵哥哥流行用“追小说”来丰富业余生活的“猛料”,更是火上了热搜。“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游历当时的“渠犁”时在诗作《题铁门关楼》中对丝路名关——铁门关的描述。

  “渠犁”,在今库尔勒、尉犁一带。铁门关位于库尔勒东北崇山峻岭中的孔雀河岸边,是从焉耆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险,是丝绸之路中道出焉耆去库车的必经之地。

  铁门关所在峡谷叫铁关谷,也称遮留谷,系孔雀河河道切割而成,长约15公里,一线中通、曲折幽深,岸壁如刀劈斧凿,极为险固,故称“铁门关”,是丝绸之路36关之一,被列为中国古代26名关之一,号称“天下最后一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174年,焉耆僮仆都尉开始在铁门关设立守备。从晋代起,在这里设立了关口。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路过遮留谷。随着时光的流逝,一代又一代中原将士远离故土、前赴后继、戍边守疆,忠诚护佑着边疆的安宁和丝绸之路的通畅。

  激活历史记忆,传承优秀文化。散布在巴音郭楞大地上的营盘古城、小河墓地、米兰古城、满汗王府、巴仑台黄庙、拉依苏烽火台、土垠遗址、卓尔库特古城、扎滚鲁克古墓群、罗布泊南古城遗址等众多的历史遗址,以及壁画、玉器、铜器、铜钱、陶器、木器、石器、骨器、干尸、珠饰、木简、岩画、石人、泥塑、造像、纺织品、金银器、简纸文书、建筑木构件等种类齐全、丰富多样的文化遗珍,无不折射着耀眼的光芒,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真实描绘着表里山河和岁月演进,生动讲述着“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家国情怀,隽永见证着巴音郭楞的不朽传奇和厚重历史,浓墨重彩书写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瑰丽篇章。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浩如烟海的考古实物、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巴音郭楞的辉煌过往在娓娓讲述这片古老绿洲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的同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深深为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所倾倒、所折服,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日益增强。走进巴音郭楞,就走进了厚重的历史!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卡那提·胡尔马尼亚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