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 | 296块补丁,这件军大衣令人泪目

2024-03-14 21:13:45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军大衣已经洗得发白,衣袖也因为一层又一层的补丁而变得僵硬,里里外外补满了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补丁,共296块!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二楼展厅中央,一件破旧的军大衣常常让游客热泪盈眶。

  “在这件军大衣上,羊皮破了补上棉布,棉布破了垫上纱布。黑的摞红的、白的摞灰的,补了又破、破了再补。一块巴掌大小的地方就有15块补丁,摞了四五层,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质地了。”该博物馆副馆长蔡晓川介绍。

  这件红色珍宝是如何被发现的?1995年,该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人员搜集老物件,走进军垦战士王德明老人家中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木架上整整齐齐地堆放着一摞摞旧衣服,有大衣、衬衣,还有手套和袜子。尽管衣服上布满大大小小、花花绿绿、材质不一的补丁,但仔细分辨,仍然可以看出是一件件军装,其中就有这件“饱经沧桑”的军大衣。

 有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供图

  在王德明老人的讲述中,这些摞满补丁的旧军装映照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百废待兴。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1949年12月,新疆军区生产合作社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开办工厂。当时,合作社缺乏资金,广大指战员每人从节省一套衣服、一顶帽子做起,一点一滴筹集经济建设资金,平均每人每年节约91.2元支援新疆建设。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八一糖厂、八一毛纺厂等新疆最早的工业企业,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为了节约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军垦战士们从不主动要求领取新军装,而是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当时他们的棉衣几乎都是补丁摞补丁。这件军大衣上,浓缩着军垦战士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的奋斗史。”蔡晓川说。

  这件配发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缝满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被评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在兵团军垦博物馆里,像王德明老人的军大衣这样带有浓厚兵团色彩的文物实物多达数千件。它们背后都有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让参观者对一代代屯垦人扎根边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宁艳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