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千年前从西域传入中原

2024-03-19 09:06:50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博古新知】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隆重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我国虽没有狮子分布,但它却一直被视为瑞兽。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原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国内的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舞狮在千年前就已从西域传入中原,并在中原的宫廷风靡。

  新疆博物馆陈列的一件舞狮泥俑文物,就见证了舞狮发展的这段历史。这件舞狮泥俑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高13厘米,长10厘米。狮俑嘴巴张开,头部微抬,像在即兴表演。狮身披一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其双脚却清晰可见。

  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公元87年,安息国王开始遣使献狮。南北朝时期,舞狮经龟兹传入中原,《乐府杂录·龟兹部》中的记载:“五常(方)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印证了这一说法。

  到了唐代,舞狮在中原十分盛行。尤其是“五方狮子舞”曾倾倒长安,风靡宫廷。皇帝常常组织盛大的舞狮会,并亲自当导演,10人扮演5头狮子,连同2个耍狮人,共12人,还有140人的乐队伴奏龟兹乐,狮子不时做着跳跃戏弄的动作,场面宏大,气氛热烈。阿斯塔那古墓的舞狮泥俑表现的应该是“五方狮子舞”的一种。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当时舞狮场景的描述。由此可见,当时的舞狮和我们今天见到的舞狮已经很相似。

  到了宋代,舞狮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侧重表演和打斗动作的结合。据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当时,出现了与武术结合的“狮豹蛮牌”。明代,舞狮更加深入民间,成为逢年过节的表演节目。近代以后,舞狮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最终发展为集武术技巧艺术等为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在新疆,舞狮一直盛行到清代,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曾记载民间舞狮的壮观场面:“孤木地屯与昌吉屯舞狮相赛,不相上下也。昌吉人舞酣之际,喷出红盏五六尺金书‘天下太平’,随风飞舞,观众喧观,遂擅胜。”

  据了解,舞狮从西域传入中原后,经过不断融合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南、北两大流派。如今,已成为国内重要节日或集会庆典的主要表演节目。

  时至今日,在新疆南部,人们仍可以看到古代西域人模仿狮子创作出的“狮子舞”。舞蹈中,有狮子嬉戏时的跳跃打闹、狮子捕食时的警觉勇猛,还有狮子休息时的挠痒憨萌。更为可喜的是,如今在全疆有近40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都开展了舞狮特色课。2019年,来自喀什地区疏附县的“雄狮少年”还远赴广东省梅州市参加了全国舞狮比赛,成为赛事的最大亮点。

  闪跃腾挪薪火传,威风凛凛的舞狮文化再次活跃在天山南北。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张赏华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