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高台民居里的“泥巴梦”

——记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人吐尔逊·肉斯坦

2024-04-04 09:36:30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遇见非遗】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在我眼里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没有完全一样的,就像我们每个人也不一样……”春日的正午,阳光已经让人有了炙热感。喀什高台民居景区里,71岁的老手艺人吐尔逊·肉斯坦用皴裂的双手抚摸着陶盘上已经成型的土陶坯。

  土陶,是吐尔逊童年的伙伴,是成长的乐趣,是传承的责任,也是人生的成果。对土陶制作技艺的坚守,让他从跟着父辈玩泥巴的孩子,变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前不久,他入选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位候选人名单。

  陶器是用土或土加其他物质以水混合后,经过定型、干燥再烧制而成的,它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是重大的技术变革。自诞生以来,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地制宜创造着有各地文化特色的陶器,推动着这项手工技艺传承发展。

  走进喀什市高台民居,踏入吐尔逊的土陶手工作坊,仿佛进入一个“泥巴世界”,民居、作坊和人之间,像是有一种相同的气质:沉稳、朴实、单纯。

  抓起一块泥巴,放在轻轻转动的陶盘上,双手抚触,等待它生出曼妙的线条……孟亭亭坐在小木凳上,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吐尔逊操作。

  “今年母亲节我要送妈妈一件来自喀什的礼物,这个土陶很有代表性。”孟亭亭从河南郑州来赶新疆的第一春,土陶让她想起儿时妈妈陪着她上陶艺课的日子,也遗憾自己没有坚持学下去。吐尔逊专注的样子深深打动了她,“这件土陶诞生的过程,让我看到了一种久违而可贵的工匠精神。”

  在长期的磨砺与实践中,吐尔逊把制陶的色彩、纹样、图案已完全内化于心。从来不绘图不打样,他相信自己的手、脑、心是一体的,“全凭感觉和经验,就能做出我想要的样子。”他说,这种灵感是从小积累起来的,父亲跟他说过,土陶手艺人没有现成的纹样画册可用,要想做出点儿属于自己的名堂,就要用眼睛去身边寻找发现。

  于是从做土陶开始,吐尔逊就靠观察去寻找创作素材。他蹲在河边看水流的线条、鱼游的姿态,站在林子里看各类树叶的形状,收集形色不同的花朵去尝试组合,摘来葡萄、葫芦、麦穗等,研究它们的外形特点。

  “一件土陶器上,纹样占的地方不多但很显眼,起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只有我足够用心,才能让顾客满意。”吐尔逊觉得土陶的气质在于古朴,它的功能也在于实用,纹样要去繁求简,保证样式的美观,表达美好的寓意即可。

  吐尔逊的手工作坊里可以制作70多种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罐、壶、盘、碗、瓶、缸、盆、灯等应有尽有。

  制坯、雕纹、晾晒、上釉、烧制,时至今日,吐尔逊依然坚守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制陶步骤和规矩,土质选取、晾晒时间、上釉方法、烧制流程丝毫不会因为赶工而有一点点应付,他嘱咐徒弟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不能应付”。

  自十几年前吐尔逊带着土陶作品走上了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展台以来,他在行业内的声誉逐渐增高,很多爱好者慕名而来学习手艺。

  “我读书不多,但明白传承人的使命,党和国家给了我荣誉,也让我有了责任,我想把时间多花在带徒弟上,他们学了能谋生,也能把手艺教给更多人。”多年来,吐尔逊在手工作坊和一期期传承人培训班里带出了数十位徒弟,其中还有多位来自北京、陕西、福建、浙江等地。传承的足迹越走越远,也让他看到了这项“老手艺”的新希望。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罗晓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