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听“瑶池宝物”讲述山川故事

2024-08-20 19:35:50    来源: 天山网

  【编者按】文物是活着的历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不仅丰富着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山网推出《何以中国·文物穿越记》专栏,讲述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寻古文物与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说起天山天池,新疆的小伙伴应该并不陌生。它有来自200多万年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留下的绝美景致,有来自3000多年前周穆王与西王母湖边欢筵对歌的传说,更有“站立”在灯杆山山坡上远望碧波的博克达山庙遗址。而今天要讲的这件“瑶池宝物”就在这个遗址里被发现,名为“建修博克达山庙记”石碑。

  该石碑目前馆藏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碑额为半圆形,红褐色砂质岩地,高60厘米,底长76厘米,厚14厘米。正面浮雕有二龙戏珠,为对称的两条彩绘龙,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龙身雕刻成鱼鳞状,涂蓝色颜料,两条龙的头部相向对着一个带有火焰纹的圆球,中间题记为阴刻填红颜料篆书的“建修博克达山庙记”。

“建修博克达山庙记”石碑。 图片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资料图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据考证,秦统一中国后,山川祭祀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网络中标志性符号,象征中央政府对四方土地的管治权。

  清朝乾隆年间,博格达山(天山博格达峰)被列入国家祭祀,规格与五岳同,成为象征国家意义的名山大川;光绪年间,为主持在新疆地区举行的山川祭祀仪式,清政府修建了博克达山庙,并立石碑记录。

  博克达山庙遗址和石碑是在新疆首次发现的官主山川祭祀实物证明,官主祭祀是中国古代官方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实施管辖的重要象征。“建修博克达山庙记”石碑的发现证明新疆历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学术界的山川祭祀研究也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为清代新疆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近年来,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游客便会纷纷来到天山天池景区参加祈福活动,将美好的愿望诉予壮美的博格达峰和沉静的天池,同时还能体验活动现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

监制:丁涛、杨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李娜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资料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新疆是个好地方微信公众号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葛惠芹 王东升 罗晓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