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解读千年“非遗”艾德莱斯的前世今生
2024-09-23 12:32:42 来源: 天山网
【编者按】文物是活着的历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不仅丰富着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山网推出《何以中国·文物穿越记》专栏,讲述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寻古文物与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当时于阗尚无桑蚕,派使臣前往东方大国求取无果。于阗王灵机一动,另辟蹊径,请求与东方大国联姻。获得应允后,于阗王让迎亲使者转告公主,于阗没有蚕桑种子,若公主日后想穿绸服,可自行带来。聪慧的公主悄悄将蚕种藏于帽子里,蚕种就这样被带到了于阗。1900 年,英国人斯坦因盗挖和田地区策勒县丹丹乌里克遗址,带走了一批精美绝伦的木版画。其中,有一件唐代“传丝公主木版画”,描绘的正是这个“蚕种西传”故事。木版画长 46 厘米,宽 12 厘米,画面中央是一位头戴高冕的盛装贵妇,身旁有两位侍女,一位侍女手指着贵妇的帽子,另一位似乎在纺线,贵妇身前是一个装满蚕茧的大筐,身后则是一架木制纺车。这幅木版画如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而新疆博物馆、和田地区博物馆展示的则是它的高清图片。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公主将植桑养蚕和纺织丝绸技术传到西域的传奇历程。
和田,古称“于阗”,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曾经是连接中原与中亚、西亚等地的重要商贸通道。随着蚕种的传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便诞生了艾德莱斯。
艾德莱斯,意为“扎染”,它是喀什、和田古代居民吸收中原丝绸技艺后,创造出的崭新技法。采用先染色后纺织的独特工序,其图案轮廓形成自然光晕,不同颜色交织错落,极具层次美感。
千百年来,艾德莱斯不仅在西域地区广为流行,还远销中原,如今更是走上了国际舞台。在与各种服饰文化的碰撞、融合中,艾德莱斯不断焕发着勃勃生机,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篇章。
监制:丁涛、杨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廖映月
剪辑:赵静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资料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