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4000年前的古人用“两只耳朵”的文物干什么

2024-12-15 11:08:29    来源: 天山网

  【编者按】文物是活着的历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不仅丰富着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山网推出《何以中国·文物穿越记》专栏,讲述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寻古文物与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配料调色细且精,塑形绘影艺超群;方知日用寻常品,曾费劳工无限心。”便是对彩陶工艺的感叹和欣赏。

上面这款“两只耳朵”的文物是来自新疆哈密的双耳彩陶罐,距今约有近4000年的历史。

4000年前的古人主要用它放置食物或作为生活用品‌。

其罐子两侧的把手设计方便抓握,人们可以在夜晚休息时将罐子两侧的把手用绳子挂起,以防止动物偷袭食物‌。

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器物的美观度,还大大方便了使用,尤其是对于较大的器形,设置双耳使得提拿搬运更为安全可靠‌。

而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它的出现,说明人们在保障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余,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和美化自己的生活。

彩陶是一种烧前绘彩的陶器,烧制前先把各种颜色纹饰绘在陶坯上,经过晾晒、压磨,再入窑烧制。

这件双耳彩陶罐出自于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器形别致,做工精致。

陶罐口沿内侧及器身外壁按照不同部位满饰黑色的菱格网纹、菱格三角纹、交叉宽带纹,线条细密规整,美观大方。

据专家考证,中国的彩陶起源于陕西老官台和甘肃大地湾文化,距今约8000年,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文明中心之一。

双耳彩陶罐的纹饰风格明显受到甘青地区彩陶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征。

哈密市博物馆展示的双耳彩陶罐。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摄

在哈密市博物馆古代文明陈列厅,一个个历经数千年岁月仍色彩鲜明的彩陶引人注目。

这些纹饰精美的彩陶,生动形象展示了先秦时期哈密先民的劳动和生活情景。

这些彩陶是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和甘肃酒泉、玉门等地区的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中的彩陶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

资料图

公元前2000年左右,彩陶文化随着欧亚东部人群的西迁抵达哈密盆地,哈密在新疆地区率先进入了彩陶文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哈密彩陶形成了早期以天山北路墓地的双耳彩陶罐为代表,

后期以焉不拉克文化彩陶陶豆、陶杯为代表,前后相承、独具异彩的彩陶文化。

彩陶作为一种古老的陶瓷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在现代社会,彩陶依然受到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更多的是当成工艺品用来收藏和展示。

许多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中也都能见到精美的彩陶作品,它们不仅是艺术品,也是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监制:丁涛、杨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

编辑:李娜

制作:廖映月

资料来源:央视网、天山网-新疆日报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迪木娜·吾斯尔汗 赵静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