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冬至!新疆千年唐饺提醒你该吃饺子了
2024-12-20 18:06:14 来源: 天山网
【编者按】文物是活着的历史,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不仅丰富着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山网推出《何以中国·文物穿越记》专栏,讲述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探寻古文物与新科技碰撞而出的新疆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风采。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又是一年冬至到,今年你吃什么馅儿的饺子?选自己喜欢的还是会尝试新口味呢?
其实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吃饺子,据专家推测还有可能是肉馅儿的。
这枚唐代饺子是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发现的,已经1300多岁了,目前住在新疆博物馆。
外形和用料与现代饺子酷似,用精磨小麦粉做面皮,馅料是洋葱、蔬菜和肉。
可见饺子在当时,不仅在中原号称“天下通食”,还随丝绸之路传到西域,成了当地人的美食。
饺子至今仍是冬至餐桌上妥妥的C位。
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饺子。新疆博物馆资料图
饺子最初并不叫饺子,而是叫“娇耳”,是由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发明。
从东汉的“娇耳汤”,到三国时期的“月牙馄饨”,再到唐代的“偃月形馄饨”和“汤中牢丸”等,
一直以来都是全国各地百姓餐桌上的美食。
唐代,随着丝绸之路沿线面食文化的发展和交流,饺子和馄饨、点心等面食从中原来到了西域。
明清时期,饺子凭借过硬的实力,占据冬至和春节餐桌中的C位,并且有了“水饺”“饺子”的固定名称。
新疆博物馆展厅展示饺子、点心等各类面点实物。记者王荣 摄
除了饺子,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还出土了摆盘精致的月饼、千层酥等各类“花式”点心。馄饨、春卷、胡饼等美食应有尽有。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文化多元融合,饮食文化也在交融中蓬勃发展,这组精美的面点就是最好的印证。
光会吃,不会做?不合适~
1300多年前的唐朝小姐姐给你示范,全套的饼食制作流程了。
如今,冬至吃饺子除了寓意着驱寒保暖之外,还有其他的美好寓意。
如饺子谐音“交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吃饺子有辞旧迎新的寓意。
香喷喷的饺子上桌啦。记者范国斌 摄
冬至这一天,和家人一起吃饺子,更是寓意美好生活的开始。
监制:丁涛、杨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
编辑、制作:李娜
资料来源:央视网、中国新闻网、天山网-新疆日报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