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又是一年开学季!来看看2000年前精绝古城的“小学生课本”
2025-02-16 10:41:56 来源: 天山网
又是一年开学季,孩子们背着书包,怀揣着对新学期的憧憬与期待,纷纷走进校园。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新书的发放总是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翻开崭新的课本,仿佛推开了通往新知识世界的大门。而回溯至2000年前的精绝国,那里的“小学生”也同样用着他们的“课本”——《仓颉篇》。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同走进精绝古城的小学课堂,一睹那本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古老课本。
精绝,这个名字听起来充满了神秘色彩。它并非《鬼吹灯》里的秘境,而是真实存在于《汉书》中的远方。《汉书·西域记》里,曾记载了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要绿洲城邦聚落——精绝。它深藏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出土了闻名世界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正是汉晋时期精绝城邦的故址。
《仓颉篇》木简残文。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竹简和木牍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新疆尼雅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枚《仓颉篇》木简,残长15.4厘米、宽1.08厘米、厚0.8厘米,上面清晰可辨地残存着“溪谷阪险丘陵故旧长缓肆延涣”等13个汉字。
《仓颉篇》是我国秦汉时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启蒙教材之一。尼雅遗址除《仓颉篇》木简外,还出土了大量汉简、木牍文书,这些文物为研究古代中原汉文化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尽管木简上的文字数量有限,但它却为我们揭开了汉代西域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神秘面纱,充分证明了在两汉时期,西域地区人民对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热情。
《仓颉篇》在尼雅遗址的现世,与同出的大量汉文简牍、木觚文书形成互证链条,清晰勾勒出中原文化沿丝路向西辐射的传播轨迹。
这片承载着童蒙诵读声的木简,恰似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将汉韵唐风与西域霞光编织成绚丽的文明锦缎。此刻,大漠驼铃与学堂书声在历史深处交响共鸣,诉说着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永恒魅力。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核心廊道,在千年文明积淀中,各族先民共同缔造了璀璨多元的文化瑰宝。自近代考古工作开展以来,新疆境内陆续发现数以千计的汉唐时期碑碣刻石、简牍文书及纸质文献,这些以汉字书写的珍贵史料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不仅构建起完整的历史认知谱系,更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成就闪耀于中华文明史册。
监制:丁涛、杨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王荣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内容来源:国家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光明网、中国民族报、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