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风华正帽” 新疆“唐朝小姐姐”喜欢踏马迎春
2025-03-16 15:59:14 来源: 天山网
看,当春风吹绿了树梢,大唐的“小姐姐”穿着轻盈飘逸的春衫准备出门了。“她”就是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1972年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被发现,现定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凑近细观,“小姐姐”面施粉妆、凤眼朱唇、头梳高髻,额间点花钿,穿着橘黄色低圆领短袖襦衣和浅蓝色、棕色相间的条纹下装。她端坐在棕色马背上,右臂下垂、左臂置于鞍上,似在握缰缓行,一副悠闲自得、端庄矜持的神情。
在唐代,帷帽是女子们出行的必备单品,垂纱轻掩,既遮住了春日的微尘,又为她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优雅。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大唐的帽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流行发展阶段: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䍠(lí)。这种帽子源自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戴时上覆于顶,下垂于背,可以障蔽全身,是上文提到的帷帽的加长plus版。
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帷帽大兴。随着服饰观念的开放,大唐美人们纷纷戴起了面纱仅到颈部的帷帽。
再到玄宗开元初期,随着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唐代女子出门时兴头戴胡帽,化着漂亮的面妆,就是要让人欣赏,不再把脸遮蔽起来。
除了帽子,马儿也是“唐朝小姐姐”的最佳踏青搭子。马鞍、络头、当卢,满满当当的马饰主打一个“精致氛围感”,马的体态丰满而有骨有肉,反映了当时吐鲁番工匠的高超技艺。
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骑马出行成为唐代一种社会风尚,男子出席隆重场合都要骑马,贵族女子也不甘落后。为适应妇女骑马的需要,干净利落的长裤、窄袖短衫的胡服打扮也随之流行。当西域骏马遇见中原罗裙,当游牧文明碰撞农耕礼仪,女性在鞍马背上的身姿,悄然书写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史。
博物馆玻璃柜中的仕女俑依然保持着恬淡优雅的姿态,千年时光凝固在她微微扬起的嘴角上。而在新疆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内,网友们纷纷执笔,将“唐朝小姐姐”的美勾勒在画中。看那些圆润线条勾勒出的"呆萌小公举",不自觉地延续了盛唐艺术特有的丰腴美学,在二次元语境里重现了唐人"以肥为美"的审美密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我在新疆博物馆画文物》第六期部分作品。
春风策马,唐韵悠长。也许在数字世界获得新生的"小公举"们,正骑着像素骏马穿梭于社交平台的河流,将盛唐的开放气度化作这个时代的文化基因,这应该就是文明最动人的模样,月印万川,亘古常新。
监制:丁涛、杨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制图:李娜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新疆日报、新疆博物馆文创微博、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