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图汇·影像非遗丨看“书画医生”杨红江如何让古画变“新颜”
2025-04-30 21:43:5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杨红江揭去画作的覆背纸。这个环节的要点需要非常小心,不伤及宣纸及画心。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秦梅花摄影报道)在乌鲁木齐,有这样一位“书画医生”,他用三十余载时光守护古老书画的神韵,以精湛技艺为破损的书画“祛病延年”。他就是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红江。近日,记者有幸见证并记录下他修复一幅清代古画的全过程,揭开了这一古老技艺的神秘面纱。
杨红江慢慢打开一幅外地寄来的清代古画,记者看到这幅古画历经岁月侵蚀,已残破不堪,画面污渍斑斑,多处出现断裂、褶皱,裱褙也已破损,纸张脆弱得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碎裂。杨红江打开画作后,先是仔细端详,反复查看每一处细节,用手机拍照记录下画作的破损状况,心中反复地琢磨各种修复方案。
一小时后,杨红江开始动手。“修复的第一步是清洗和拼接,这是整个修复过程中最关键、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不能出现偏差。”杨红江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将古画正面朝上展平在工作台上,用清水轻轻喷在画作表面;让水分慢慢渗透到裱褙层,使其软化平展后;又加大喷水量,借助水的浮力把每处断裂部位用手指以极其轻柔且稳定的力道推动进行拼接碰缝;力求确保拼接准确到位,严丝合缝。这个过程中,他全神贯注,屏住呼吸,眼神紧盯着手中的工具和画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拼接错位或损伤画心。
杨红江先对画作进行初次喷水。喷水后,纸张会变得柔软,并平整地贴在台面上,再进行拼接、碰缝。
杨红江将画作进行喷水清洗后,并用宣纸将水吸出来。
杨红江在给画作全色。全色,就是用笔墨把画作上残缺之处补好。
杨红江谈及与装裱修复的相遇,他说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我小时候住在一个胡同里,里面有老中医、教书先生,我时常看他们挥毫泼墨,非常羡慕。”长大后,杨红江就读于山东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第一次认识到装裱修复技艺,“我被这项技艺深深吸引,后来又拜河北省书画装裱协会主席胡凌波为师,学习了两年时间。”
拼接完成后,他用干净柔软的生宣纸轻轻在画心表面按压,动作轻柔而有节奏,既要去除污垢,又不能伤及画心的色彩和纸张纤维。对于顽固污渍,他会反复多次进行清洗,每次清洗后都要用清水再仔细冲洗,使污渍尽可能减轻。在清洗过程中,杨红江时刻观察着画心的变化,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调整清洗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画心不时地进行修复、调整,把没有观察到的细小破损部位复位,使其在这道工序中得以平复。
杨红江在给画作嵌折。嵌折就是用合适的宣纸贴在断纹处,破旧的古画往往会贴满画芯背面,此处需要极大的耐心。
古画修复工序繁复,杨红江将其比作“外科手术”:从拼接碰缝、喷水清洗、揭除背纸到嵌折修补、托心、方心、下料、镶活、覆背等需经历十几道工序。面对虫蛀、霉斑、断裂等“病症”,他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力求还原作品原貌。曾经遇见修复难度较高的作品,他甚至耗时3个月,逐层揭取褙纸,用自制浆糊填补缺损,最终令画作“起死回生”。
他说,打开一幅古画,一旦动手就不能停止。他曾经接到一幅作品,一直想不出合适的修复方案,一直放置了两年后才开始动手。
“古画修复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杨红江强调,古画修复师需具备深厚的美学素养。因此,他也坚持研习书法、绘画,临摹历代名家笔法,确保接笔处与原作气韵相通。闲暇时间,他还坚持到学校、社区给孩子们上课。
4月26日,徒弟艾迪亚·努尔买买提(右)在学习装裱。
4月26日,杨红江(左三)在给孩子们上书法课。
4月26日,杨红江(右二)在给顾客讲解画作的修复过程。
为打破技艺传承的壁垒,这些年,杨红江“破圈”传播技艺。他拍摄短视频记录修复过程,在社交平台吸引众多粉丝关注。“年轻人觉得神秘,我就用镜头带他们‘走进’古画。”透过他的镜头,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到装裱修复这门技艺,对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传统技艺的革新上,杨红江深谙祖辈浆糊熬制“宁欠勿过”的诀窍:浆糊颜色变透明后即停火,避免久煮导致黏性降低。针对行业常见的裱件不平、崩裂难题,他融合古法经验与现代研究,通过调整材料配比与工艺细节逐一攻克,让装裱修复兼具实用性与耐久性。
从业三十多年来,杨红江手工装裱书画作品五万余幅,揭裱修复明清、民国及现当代残损破旧书画作品八百多幅,他用双手延续着古老书画的生命,传承着书画装裱修复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在守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用匠心诠释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择一事,终一生。”杨红江坦言,修复是孤独的修行,但每幅古画的“重生”都让他倍感欣慰。如今,他多次把这项非遗技艺带入社区、校园,并计划培养更多的青年传承人。“希望更多人触摸到书画的温度,让千年文明在指尖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