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唐代人面角觿(xī)暗藏古人穿衣密码

2025-05-21 17:35:00    来源: 天山网

  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一件长度超10厘米的骨质文物总能让游客驻足——它形似猛兽獠牙,表面泛着温润的包浆,尖端弧度流畅得如同现代工业制品。这件出土于新疆阜康白杨河古墓群的骨觿(xī),诉说着跨越千年的生活智慧。

  它的名字叫人面角觿,长达15.8厘米,一端为尖,一端为人面纹饰,看上去神秘又精美,见证着唐代工匠在实用器物上绽放的审美追求。

  知否?古人腰间除了喜好挂个玉佩、香囊等装饰物,还通常会挂个觿。

  原来,在扣子没有普遍使用之前,古人的服饰鞋帽都是用绳子系住。为避免衣带散开导致走光失礼,古人通常会把绳子打成死结,宽衣解带时,需要借助觿才能打开解结。这个觿也叫做“解结锥”。因此,觿就成为古人携带在腰间的小型生活用具。在使用时,他们只需将觿的尖端插入绳结缝隙,使之松动,绳结便可轻松解开。

  国内考古发现,觿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多由动物的角或者骨头制成,商代出现了用玉做成的觿。此后,随着带钩的出现,古人不需要再将衣带打成死结,觿失去了实用价值,逐渐演变为身份和智慧的象征。

  从新石器时代的兽骨到商代温润的玉觿,这种解结工具在实用与礼制之间完成了华丽转身。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其悬于腰间,表示佩戴者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人聪颖智慧的表现。

  到了汉代,即便不用于解结,但是士大夫宽袍大袖的腰间,也总少不了一枚精致玉觿的点缀,它作为一种佩饰依旧流行。

  从解开衣带的实用工具到寓意决断的智慧符号,觿的演变轨迹恰似一条绵延的文化丝线,将先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编织进中华文明的锦绣华章。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制图:赵静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廖映月 崔导胜 丁文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