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⑨丨做昆仑邮路上的红色石榴籽
2025-05-10 21:03:05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阿布都热西提·买买提
我叫阿布都热西提·买买提,1971年8月出生,2015年7月入党,2007年4月到叶城县邮政局工作,是一名投递员,至今已在这个岗位走过18个年头。
晨光初染昆仑雪,叶尔羌河的冰凌在朝霞中闪烁。我把最后一捆报刊搬上墨绿色的邮车,车身上“中国邮政”在晨光下格外醒目。我习惯性地抚着胸前的党员徽章,启动引擎时的轰鸣惊起了觅食的沙雀。这条贯穿三个山区乡镇的邮路,我已走了整整18年,43万公里的车辙里,见证着一颗红色石榴籽的赤子之心。
车轮下的忠诚
通往棋盘乡的邮路不是茫茫戈壁就是悬崖峭壁,这条邮路途经8个投递点,离县城有80多公里,是路况最复杂、地势最险要的一条邮路。
2010年9月的那场山洪来得毫无征兆,浑浊的泥水裹着沙石从山上冲下,车轮突然陷入泥坑,发动机熄火,危急时刻我最担心的是如何护住后座上的邮件。心想“不能让乡亲们等!”随即光着脚跳进齐膝深的泥坑,用尽全身力气推着车。路过的村民劝我回县城,我盯着粘上泥巴的邮袋:“党把邮件交给我,就是把信任交给我,我不能丢了这份责任。”最终,我从附近借来毛驴车驮着邮件继续走,安全地把邮件送达,回到县城时已是深夜。
阿布都热西提·买买提正在装车。
守护中的父子
第一次见到白银国老人,是在依提木孔乡园艺场的土坯房里。时间回到2007年,我给依提木孔乡园艺场送邮件,从场长口中得知,当地一位年逾74岁的老人白银国,无儿无女,孤身一人,生活困难。我流下了心疼的泪水,想为老人做些事,就经常给他送大米、清油等生活用品。
2012年的一场沙尘暴,老人的土坯房在风中摇摇欲坠。我瞒着家人,取出3万元存款,带着建筑工队来到老人家里,对老人说:“阿塔(父亲),咱们盖新房。”2015年,我又出资1万元为老人搭建了院墙。当20平方米的新砖房落成,老人满含着热泪用并不熟悉的维吾尔语说:“热西提,我的好儿子。”我握着老人的手说:“您就把我当儿子就行。”
2017年,白银国老人因身体原因被送到敬老院生活,在敬老院的日子里,老人的生活有了政府更多照料,但他仍是我的牵挂,我便每月去看望他。当看到白银国老人将我们的合影郑重地摆放在床头,相框被擦拭得锃光瓦亮,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盼望中的曙光
2009年夏天,棋盘乡的向日葵开得正盛,我却为一封收件人信息模糊的录取通知书发愁。顶着炎炎烈日,我一家一家地敲门,足足敲开了23户人家的门。终于,在日落西斜时分,我找到了正在山间放羊的收件人。当我把通知书递到少年手中时,他竟突然轻轻亲吻我的手掌。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着实吓了我一跳,可紧接着,我的眼眶也湿润了,觉得之前的付出是值得的。
阿布都热西提·买买提(左)帮村民修整院落。本人供图
风雪里的暖阳
2012年春节前下了一场暴雪,在喀什到叶城的公路上,我的邮车灯照见路边有人挥舞手臂。一名女士遭遇了车祸,她受了很严重的伤,血把衣服染成暗紫色。我赶紧打开后车门,把邮袋挪到副驾驶位,将她抱上车,方向盘一打,直接驶向叶城县医院。
我帮她办理了住院手续,并留下5000元钱就悄悄地走了。这位名为潘朋燕的伤者转院后,我又专程从280公里外的叶城县赶往喀什市看望她。3个月后,潘朋燕坐着轮椅找到我们单位,我正在分拣邮件。
“大哥,我来还救命钱。”潘朋燕流着泪说。
我立即将钱塞回给她:“人命比天高,生活最重要。”
我知道潘朋燕生活比较清贫,此后多年间,我每个月都会给潘朋燕汇去生活费,也会开车去她家探望。
阿布都热西提·买买提看望潘朋燕。俞龙瑞摄
邮路上的勋章
荣誉证书在柜子里摞成小山,却不及村民们一个微笑、一句“亚克西”。18年风雨兼程,43万公里邮路,62万件邮件,每一件都带着我的责任和心意。我用自己的脚步和汗水,给投递员这份职业交上了一份答卷。
这些年我得了不少荣誉,先后荣获过叶城县、喀什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9年3月被评为第二届“感动喀什”十大人物、2020年12月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2024年7月被授予“感动中国邮政人物”提名奖、2025年3月被授予“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每次开车走在邮路上,我往后视镜里一看,那绵延的路啊,就像我用青春写的一首长歌。车开过去留下的每一个车辙,都像是歌里的一个音符;我每一次把邮件送到村民手里,都像是歌里的一句歌词。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初心啊,就像天上的太阳,永远都不会褪色。我用这颗初心,歌颂着咱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一心的美好,也继续履行着新时代的“人民邮政为人民”的使命。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会一直在这邮路上跑下去,给村民们送去他们盼着的邮件,也送去我对他们的心意。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