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千年 探秘治疆史——一起走进西域都护府博物馆

2025-05-18 18:32:47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5月18日,尽显绿洲风光的迪那尔河畔,一座气势宏伟、庄重雅致的大型建筑开门揖客——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在轮台县开馆。虽然时至今日,考古工作者仍然在积极探寻汉代西域都护府治所的准确位置,但呈现自公元前60年,汉统一西域并设置西域都护府之后,历代中央政权对这片土地实施有效管理的历史实证,却层见叠出。

  为集中呈现多年来关于西域都护府的发掘及研究成果,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考古实物,讲清楚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关心支持下,2023年5月,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开工建设;次年11月完工并开始策展、文物征集及布展。

IMG_20250517_111011

博物馆内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实景复原。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汉归义羌长印”“李柏文书”“司禾府印”“《三国志》写本残卷”“开元通宝”……今天,汇集在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里的文物,以其丰富的面容、深厚的内涵,讲述着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这座博物馆为何落户轮台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5月17日,北京大学教授、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策展人陈凌说,明确西域都护府的位置、发掘研究关于它的文物遗存,对阐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清代开始,考古学界学者普遍认为西域都护府治所所在的乌垒城,最大可能就在今轮台县境内,这是基于史书记载中对乌垒城位置的描述——《汉书·西域传》记载,“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龟兹)东至都护治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

  但彼时轮台县内的古城遗址有十余座,依据有限的信息无法判断是哪一座。

  2012年,陈凌提出“西域都护府遗址群”概念,他认为对西域都护府的探究不能限于某个遗址。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轮台县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它们也被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两汉西域都护府军政建置体系考古。

IMG_20250517_125057

博物馆内卓尔库特古城遗址沉浸式空间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经过6年多的发掘研究,两座古城的年代、布局、性质等关键问题逐步明晰。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开始走向衰败,而卓尔库特古城在两汉时期最为繁盛,与西域都护府相吻合。而且卓尔库特古城的建筑规制和用材,比如朱漆立柱、榫卯结构构件等符合中央政权高等级建筑的尺度,说明这座古城在建设中动用的社会、经济资源很强,与它汉至魏晋时期高等级城址的地位很匹配。

  “让那些令我们兴奋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走入博物馆,被更多人知晓、传播,是对文化遗产更有效的保护传承。”陈凌认为,这座博物馆是以丰富考古实证回溯西域都护府历史的重要平台,它将作为一张崭新的新疆历史文化名片,讲好新疆故事。

  463件(套)文物重现历史

  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的常设展区以“悬旌万里”为主题,设置“都护建府”“令行西域”“开辟遐方”“汉制垂范”“同心共筑”5个部分,共陈列文物展品463件(套),其中有出土于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及周边部分重要遗址的文物,也有出土于新疆其他文化遗址的文物及征集文物,年代久远、类别丰富、价值巨大。

IMG_20250517_111046

博物馆内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出土的青铜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出自卓尔库特古城遗址的器盖、石甑篦子、骨博具、青铜铛,奎玉克协海尔古城遗址的陶器、石器,石城子遗址的瓦当、板瓦,楼兰故城的文书和织锦残片,苏伯斯坎遗址的《董解元西厢记》抄本残片,乌什喀特古城的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它们成为反映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以及西域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证。

IMG_20250517_112049

博物馆内新疆烽燧遗址实景复原。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卓尔库特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来到”了参观者脚下,可以透过地面玻璃看到墙体、顶棚、立柱、隔梁的遗迹;新疆大地上星罗棋布的长城资源之一烽燧被“搬到”了展厅之中,还依据位置、材料、结构等列出了烽燧的15种形制;丝绸之路上有名的中转驿站——敦煌悬泉置通过微缩景观被重新开门“办公”……展厅设计通过实景还原,把古城、烽燧、驿站等文化遗址带入博物馆,让参观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识读真实历史。

IMG_20250517_111452

博物馆内展陈的出土文书。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烽燧和驿站系统是古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重要设施,通过悬泉置微缩模型与新疆烽燧造境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参观者直观地了解它们曾经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边疆治理、保障丝绸之路往来畅行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陈凌说,在这个展陈区域还配置了大量有通告、公文、信函内容的出土文书和简牍,为讲述历史故事提供更丰富有趣的细节。

  科技赋能社会共享文化空间

  站在LED屏铺设的沉浸式空间里,按照操作台显示器上的指示用手指在屏幕上移动,瞬间就开始了卓尔库特古城遗址的“全景飞览”,可见遗址周围郁郁葱葱的红柳,可见城墙、房址、道路遗迹,如同在古城中行走一般。

  “我们根据考古人员采集的三维数据做了1:1复刻,展示遗址现在的样貌,之后还将根据考古研究的判断和描述,比如城墙、屋墙、房檐当时使用的建筑样式、材质、风格等,把卓尔库特古城曾经相对完整的样貌还原出来。”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高照介绍。

  这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使用了大量数字化、互动化、沉浸式的科技展示手段。一场“从西域各城邦到西域都护府”之旅的游戏,让参观者选择从不同出发点前往西域都护府,如果食物、水、草料数量选择不当,系统就会判定旅程失败无法到达目的地;一段讲述汉唐时期细君、解忧、弘化等诸多公主带着使命前往西域和亲故事的动漫展示,让参观者不禁想起诗中所写的“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一幅用数字软屏占据三面墙体全景动态画作,生动展示了汉代西域屯田的盛景,农民们牵着耕牛、挥着农具在山林环抱的良田中劳作,让参观者切身感受到屯田制度推行后带来的繁荣之景。

IMG_20250517_112927

博物馆内动漫展示和亲公主故事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当下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不仅要满足文物的‘展’,还要便于参观者的‘览’,我们设置的沉浸式空间、历史场景复原、体感交互装置、互动数字游戏、动漫情景秀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文物和参观者产生感官上的接触,发生情感的连接。”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展陈项目负责人阴怀伟说,科技赋能让这座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展台上文物、图片、文字说明的局限。

  在陈凌的期待中,西域都护府博物馆是一个供全社会共享的文化空间,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对它提出好的建议,以助力它未来的发展和完善,“博物馆需要和公众成为朋友,形成能够对话的关系,在全社会的共建中,它才能成为观众心中的好博物馆,做好历史的保存者、文明的传播者、未来的连接者。”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刘芳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