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2024-04-25 18:53:48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孟凡丽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要论述与时俱进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实践创新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引领力、价值感召力和实践指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要论述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思路、方法和要求,与时俱进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实践创新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引领力、价值感召力和实践指导力。

  全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应坚持的价值遵循。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能够夯实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思想根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和力量源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能够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能够画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凝聚各族人民,能够推动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让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拼搏、挺膺担当,共同画好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能够系牢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精神纽带。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日益增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能够不断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系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能够凝聚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强大合力。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重点要根据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质增效、开创新局面。

  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可以看出,这一重大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时与势而作出的重大论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要求的进一步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高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重要论述既涵盖了指导思想、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也明确了战略部署、实践要求和重点任务,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实践指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既为全面认识民族问题、科学总结民族工作规律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又为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做好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必须将其贯穿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多措并举做好做细做扎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找准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坚定不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牢固树立“主线”思维,将其融入民族地区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建设上,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调动各族人民主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政治建设上,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民族地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实效,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互推共进。

  在文化建设上,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社会建设上,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鼓励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到中东部地区就业创业、居住生活,以生活、学习、文娱活动等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一系列融情实践探索,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创造社会条件,引导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引导各民族携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激发各民族共同守护美好家园、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生态支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党的建设上,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为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人才保障。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范国斌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