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文化研究丨中华玉文化与昆仑信仰

2025-04-30 15:35:26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张弛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田玉为载体的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其根源来自昆仑信仰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田玉为载体的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其根源来自昆仑信仰。历史语言学家早已指出,汉藏语系的“昆仑”与阿尔泰语系的“腾格里”同根同源,均指“天”的概念,是中华先民共同拥有的信仰基础。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认为自己生活在神州大地,昆仑山是介于天地之间的圣地,是“天下之中”,是沟通天地的场所。从这一认识出发,世界各大文明体系的早期起源,均有类似的文化信仰,例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阿拉拉特山、古印度文明中的须弥山,以及古希腊文明中的奥林匹斯山等。

  古人将美玉的产地归于昆仑山,将其视为自然界的神奇产物顶礼膜拜。昆仑美玉被视作可达天地鬼神的通灵之物,象征至宝。《左传》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中国古代祭祀的礼器多由昆仑美玉制成。《周礼》提及“苍璧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的观念,皆与昆仑信仰有关。玉器作为中国古代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活动的礼仪重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的正是“藏礼于器”的思想。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玉文化是其重要代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文化就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玉文化及其传统,其后数千年至今,玉文化一直绵延不绝。中国人更是将美玉与美德相联系,提出“君子比德于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提及“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古人对玉德的定义,正好代表了中华民族仁义智勇洁的精神追求。

  在半坡遗址、姜寨遗址、龙岗寺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和田玉制作的玉器。在距今约4000年的甘肃齐家文化玉器中,还发现了成套的礼器、兵器及饰品。与此同时期的新疆楼兰、克里雅河流域等,也出土了玉珠、玉斧、玉矛、玉箭镞等器物,说明中华玉文化同根同源,体现出中华先民对玉的崇尚是共通的。

  在距今3000余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更有大量和田玉制成的器物、饰品出土,反映出中原与新疆地区玉石贸易的兴盛。运送和田玉的这条路,由新疆和田出发经河西走廊至我国中原地区,被学界称为“玉石之路”。和田地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来自克里雅河下游的青铜人面像,与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人面玉琮、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极为相似,表明玉石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与血缘连接的纽带,将中华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近年新疆黑山岭绿松石矿、天湖东绿松石矿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骟马文化时期,来自中原的先民已大量进入新疆地区寻求美玉,带来了文化、技术、血缘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先民已流行佩戴玉饰,说明玉文化是中华先民的共同信仰。

  玉石之路的开辟与昆仑信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楚辞《九章·涉江》提到,昆仑山上有美玉,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表达了先民对昆仑山及和田玉“寿与天齐”的崇敬。此外《离骚》《天问》等名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与观点。昆仑美玉不仅成为美的符号,也是昆仑山的象征,乃至历代学者提及昆仑山时,必将美玉视为首要对象。

  在汉代,昆仑山产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张骞出使西域后,向汉武帝汇报于阗南山“多玉石,河注中国”的情况。探寻河源的汉使也向汉武帝献上美玉,以印证昆仑山与和田玉的联系。在汉代的铜镜铭文中,常用“玉泉”“玉英”“玉枣”等词汇,表达长寿的意愿,均反映出深厚的昆仑信仰。作为“于阗南山”的昆仑山,寓意着健康长寿。汉代宫廷的用玉制度,更是这一信仰的完美体现。而佩戴和田玉也同样流行于古代的新疆地区。2016年,和田地区洛浦县比孜里墓地出土一件和田羊脂玉挂件,发现时正佩戴于墓主胸前,年代约为西汉时期。由此可见,汉代的玉文化在中原及西域一脉相承。

  玉石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为汉武帝“穷河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汉使“穷河源”及汉武帝钦定黄河源头,是一件堪比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的历史大事,其意义极为深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河之水的意义非比寻常,乃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与命脉。《管子·水地》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汉书·西域传》开篇即对黄河河源进行阐述,指出黄河源头在“于阗南山”(昆仑山),北流汇入“葱岭河”,最终注入罗布泊,其水“潜行地下”,最终“南出于积石”,由此成为黄河之水。从政治意义上讲,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其文化源头即在汉武帝钦定黄河河源——和田河及其支流、塔里木河与黄河同源,天下百姓共饮一河水,同是一家人,高度体现出汉武帝的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

  昆仑信仰与玉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符号,象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写下“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的诗句,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座右铭。今天,中华儿女将此信念视为精神追求,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马新玲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