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打开文化润疆新模式

2025-04-30 15:34:25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学习与思考】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肖锟

  ■深入推进文化润疆,要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开放性、参与性与社会性特点,将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从龟兹壁画的飞天气韵到喀什老城的建筑肌理,从十二木卡姆的悠扬旋律到大漠绿洲的农耕智慧,公共艺术润物无声赋能文化润疆的创新实践,既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又持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汇的沃土。深入推进文化润疆,要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开放性、参与性与社会性特点,不断将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公共艺术构建文化润疆的创新载体

  公共艺术并非简单的城市装饰,而是以公共空间为舞台、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艺术形式,其公共性、在地性与社会功能性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化润疆的创新载体。

  与一般艺术不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体现在开放性与平等性。结合新疆多元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改造需回应“精准施策效度”与“需求定制式服务”的要求。比如,以新疆国际大巴扎为代表的各类新疆特色建筑,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展现出非凡的文化包容性与吸引力,构建了多民族文化对话交流的物理载体。

  在地性创作是对优秀公共艺术的核心要求。特克斯八卦城的离街,街道布置、街边建筑集丝路文化、草原文化、易经文化等于一体,通过公共艺术重塑了城市空间。要立足当地文化特色,以文化符号的创意转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持续的公共艺术形式,使公共艺术兼具美学价值与社会效益,从装饰性存在提升为文化基础设施。

  社会功能性强调公共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乌鲁木齐八楼主题车站采用公共艺术设计,通过再现历史原貌,让各族群众在互动中感受城市变迁。在新疆,类似的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少见。比如,莎车县“美丽乡村·艺术营造”项目,形成“政府引导—艺术家协同—村民共创”新模式,以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经济发展,成为文化润疆的典型范例,以及以文化凝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生动注脚。

  公共艺术融入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

  文化润疆的核心是文化认同。公共艺术通过构建文化认同的视觉纽带、创造跨文化对话的“第三空间”、激活基层治理的情感维度,为开展文化润疆提供有效路径。

  和田市玉龙喀什河畔的大型“和田玉文化墙”用19个板块,以浮雕艺术形式,展现了民族交融、玉石文化、丝绸之路的共同历史记忆,引导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以浮雕等形式对历史符号进行艺术重构,形成了“历史叙事—艺术转化—公共展示”的闭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具象化传播。

  公共艺术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跨文化对话的“第三空间”,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库车市龟兹乐舞数字体验中心运用高清影像、三维扫描和数字重建等技术,将龟兹石窟、壁画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打造全域漫步剧场、联动影像、多点触控等体验模式,让观众全感官式地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舞,有效打破了年轻群体对文化遗产的认知隔阂。

  公共艺术通过参与式创作实现基层治理的情感浸润,培育文化润疆的内生动力。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打造艺术家村落,通过公共艺术与文化润疆的深度融合,开创了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乡村振兴路径。通过艺术介入乡村治理,菜籽沟村成为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

  这三重实践表明,公共艺术正在突破传统审美范畴,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

  公共艺术开拓文化润疆的未来方向

  文化润疆工作成果斐然,挑战同样存在。比如,部分公共艺术项目存在民族元素拼贴、文化符号呈现表层化倾向,数字化项目用户留存率偏低,社区艺术项目缺乏维护经营等问题。要逐步构建起传统文化现代表达、艺术赋能基层治理、数字技术拓展维度、教育浸润培育土壤“四位一体”的实施框架,不断探索公共艺术赋能文化润疆的更多可能。

  构建文化遗产转化模式,激活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数字特别是AI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提供了新的可能。要大胆探索3D建模复原文物古迹、AR技术动态展示城市艺术等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实现“静态文物”向“活态文化符号”转化。

  创新社区营造模式,打造全民参与机制。探索推行“社区艺术管家”制度,由社区协调开展“微更新”项目,建立“公共服务积分银行”,鼓励居民参与其中,通过旧物改造、公共空间美化等累积积分,并用积分兑换社区教育、文化体验等服务,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深化数字介入模式,拓展文化传播时空维度。构建虚实融合的公共艺术生态,开发虚拟平台,实现艺术数字传播;通过VR、AR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如打造阿勒泰“雪怪阿乐”IP的数字化盲盒手办、龟兹文化全息投影剧场等,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破圈传播。

  完善教育浸润模式,厚植文化传承土壤。开展“非遗进课堂”等文化课堂项目,组织学生与艺术家共同创作校园壁画、装置艺术等;在高校层面构建“创作—展示—传播”培育链,组织艺术家与师生共创校园艺术,与大学生艺术展演、校园艺术节等活动形成合力,让公共艺术实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马新玲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