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聚天山 携手筑梦想——新时代青年扎根新疆建功立业观察
2025-05-03 23:13:26 来源: 新华社
天山南北的清晨,在青春的脚步中苏醒。
21世纪初以来,国家通过内招生、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对口援疆等形式,激励引导内地有志之士响应号召,奔赴西北边陲扎根奉献、建功立业。
2020年,118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毅然选择奔赴新疆基层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支持同学们的人生选择,勉励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从实验室到高原,从特高压电网到云端牧场,当新疆百亿人才基金化作“强磁场”,当“天山英才”等引才计划架起“青云梯”……新时代青年正在祖国西北角书写别样人生,他们用专业与坚守告诉世人,这里不仅是诗和远方,更是创新创业的沃土。他们留下的每个脚印,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何谓新时代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筑梦边陲 青春无悔
“氧气吃不饱,紫外线管够。”23岁的黄荟如这样形容她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的生活。
2024年8月,45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县,自此新疆14个地州市、96个县市区实现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项目全覆盖。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志愿者黄荟如(左二)在辖区内入户走访(2025年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高晗 摄
初次入户走访时,高原反应给了这名甘肃姑娘一记下马威——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稀薄的氧气、灼人的紫外线考验着她的意志。可黄荟如和伙伴们不忘解民忧的工作初心坚持了下来,当牧民说出“热合买提”(意为感谢)时,她感受到了帕米尔高原的深情和鼓舞。
“在高原的这一年,是我人生当中成长最快的一年。”同在塔县服务的志愿者王兵说。为民服务的家国信念支撑着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近一年的基层锻炼后,最初的45名志愿者有43人主动申请延期。
20多年来,陆续赴新疆服务就业的青年群体人数累计超过10万,其中九成以上服务基层,七成以上留在南疆。
2005年夏天,一列绿皮火车载着900多名青年学子,从山东济南缓缓驶向新疆。车厢内,25岁的李飞倚窗而坐。刚刚从山东大学医学部毕业,他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新疆伊犁。
如今,这位曾挤在列车里的青年,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留下来,20年如一日为当地各族群众服务诊疗。
“就像许多人一样,在这里待得越久,就越舍不得离开。”作为最早一批的志愿者,李飞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们的成长。“虽然我们来自天南海北,但现在,我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伊犁人。”
天山南北 大有可为
天山脚下的深夜,国网新疆电科院实验室荧光屏闪烁。
重庆妹子吴小芳仔细分析每一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电网稳定运行的因素。2023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她辞别家人,选择来到新疆。30岁的她已多次深入参与首台首套构网型设备仿真与试验分析项目,积极参与新疆直流外送第三通道——“坤渝直流”项目的稳定计算任务,在“电力丝绸之路”上筑牢安全屏障。
“相比其他省区,新疆电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锻炼与成长也更加充分。”她说,“我想把专业知识用在祖国更需要的地方,愿意在这里贡献自己的力量。”吴小芳的努力和成果得到了认可,成功入选新疆“天池英才”人才计划。
吴小芳(右)和同事在国网新疆电科院实验室开展新能源控制器半实物仿真测试工作(2024年7月20日摄)。新华社发(丁文静 摄)
为更好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新疆近年来不断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就业服务。设立100亿元新疆人才发展基金,启动实施“2+5”重点人才计划。围绕高质量建设“十大产业集群”等重大需求,新疆创设并实施“天山英才”培养计划、“天池英才”引进计划两个综合性人才计划及5个重大人才项目,建立“导师带徒”“青马工程”等培养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让每一份青春奉献都在建设边疆的同时,也成就更好的自己。
王良哲所在的吉庆油田作业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2023年,他便加入作业区青年突击队并担任勘探突击小组组长。为了掌握更先进的技术,他背着装满资料和工具的书包,走遍了整个作业区440平方公里的井场。凭借数据分析准确度的不断提高,王良哲和队员们将优质储层钻遇率提升至87.3%。他和同学们愈发感受到,“新疆这片广袤土地,正是大展拳脚的舞台”。
王良哲在吉庆油田作业区摸排新投产水平井的生产状况(2025年4月15日摄)。新华社发
今年1月16日,“新疆千名博士人才引进计划”在深圳启动,精准对接产业升级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首期招募不少于1000名博士人才,这是新疆再次释放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我们在油气、煤炭、矿产、大农业等核心产业集群都着力打造让各类人才扎根成长的工作环境,同时还为博士人才未来职业发展、科研项目申报、学术交流合作等创造有利条件。”新疆人才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莫伟钢说,“这里或许没有一线城市的繁华,但给青年人才提供了‘早担纲、快成长’的独特土壤。”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的页岩油联合站(2025年4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在新疆智能装备研究院,青年人才们充分发扬实业报国优良传统以及打铁必须自身硬的精神,聚焦新疆乃至西北地区对材料成形与装备、采矿智能装备、航空飞行器等前沿领域的迫切需求,精准发力、重点突破。
“相比其他省区,新疆具有更广阔的空域和较好的基础条件,当地对通用航空的需求很大。”在研究院的航空飞行器研究中心工作的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后樊耀耀说,“我们来到这里,最大的优势就是能面向实际,遇到很多在学校遇不到的现实问题。希望能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市场。”
扎根沃土 共筑未来
“穷的地方没人来,它只会永远穷下去。”
2000年,庞胜利等15名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踏上西行的列车。五天四夜,走了3300多公里,终于抵达大漠边缘的且末县任教。那时,且末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日子飘在浮尘里,当地群众害怕刮风,担心“一刮风是不是又要‘刮跑’几个老师”。然而,这批年轻的老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5年,被当地老百姓称作“大风刮不走的老师”,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
“最初那些年,我总是教育孩子们一定要走出沙漠,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看。最近几年,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鼓励他们走出去长见识、练本领,然后回来建设家乡,因为且末的发展需要人才。”庞胜利说。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区(2025年3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来到且末从教的老师们共培养了9000多名毕业生,其中有3000多人回到且末,在当地的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去年春天,通过用当地的盐碱水还原海水,一家企业在且末的沙漠里建了一座水产海鲜养殖基地,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正是老师们教过的一个“淘小子”。
2007年上大学来到新疆后,王辉深深爱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毕业后一次在和田县考察的契机,让他敏锐发现,这里看似一毛不拔的盐碱地,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自此,王辉开启了沙漠盐碱地水产养殖的探索之旅。去年,他的团队采用全新生态养殖螃蟹方法,经过5个月的精心培育喜获丰收,产值实现180万元,品质得到市场一致好评。
“我以前都在外面打工,现在发现建设家乡同样大有可为。”王辉的实践不仅为和田农业转型注入新活力,更点燃了当地青年建设家乡的热情。团队成员古丽艾特尔·努尔瓦克说:“我们不仅能学到先进的水产养殖技术,收入稳定可观,更重要的是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看着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变成‘聚宝盆’,我们干得特别有劲!”
更多“扎根者”正在生长,他们如星火燎原,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建设边疆的热情,滋润着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在这里,我听见无数细小的种子正在地下蓄力,等待一场春雨后,还世界以无边的葱茏。当有一天绿洲连成片,我们终将明白,所有深扎的根,都在地下悄悄握紧彼此的手。”去年从河北来到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支教的张淑芳在日记中如是写道。
他们的足迹连在一起,便是中国西北边陲的未来图景。
文字记者:李自良、何军、孙哲、初杭
视频记者:张啸诚
海报设计:李梦帆
统筹:孙闻、王黎、林革、邱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