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长城建筑,挖掘好长城精神

2023-02-28 15:53:2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电 万里长城,巍然屹立,始终在国人心中占据特殊地位。“然而多年来,由于风雨侵蚀、游客增加、人为破坏等原因,在长为6259.6公里的人工墙体中,保存较好的部分占比不足10%……长城保护现状堪忧。”从事长城保护研究30余年的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在正在进行中的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为了保护好长城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守护好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10月29日至31日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北京市延庆区召开,专家学者共话长城保护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等议题,提出不仅要保护好、修缮好长城建筑,更要挖掘好、阐释好长城精神。

  对大多数人而言,印象中的长城雄伟巍峨、绵亘蜿蜒,如同游客在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看到的一个样。事实上,多处长城淹没在少有人问津的地方,特别是一些荒居野外的古长城,正在等待修缮和保护。

  “根据国家文物局此前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其中在长为6259.6公里的人工墙体中,目前保存较好的为513.5公里、保存一般的为1104.4公里、保存较差的为1494.7公里、保存差的为1185.4公里,已消失的为1961.6公里。消失的比例为30%。”董耀会说,近年来这一现状并未得到扭转。

  在修缮保护长城建筑方面,古建专家刘大可提出要对土长城进行优先修缮。“土城墙最易损坏、目前研究成果数量最少、保护成果和效果也甚微,修缮工作宜加快进行。”

  董耀会提出,在长城修缮过程中,应当坚持最大程度保护长城的本体存量、最大限度地保留长城承载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这三个基本原则。

  谈及长城文化、长城精神的挖掘,业内专家表示,对于长城的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筑层面,更要关注生活在长城空间和时间中的一代代的人,关注游客的情感交流,认识到长城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重视对长城文化内涵的阐释。

  7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正式审议通过。

  在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金红炜看来,建立国家文化公园不仅能使具有生态、文化、美学价值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更有助于长城文化与长城精神的传承,它的建成将对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影响。(记者 张漫子)

[责任编辑: 马新玲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