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一工匠,百步一直播,沙漠边缘传统乐器村触网——

南疆新貌·微记录丨这里的非遗制作网友看得见

2022年06月05日 08:50:08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作为一名做了45年手工乐器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努尔冬·司马义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做的乐器有一天能通过网络卖向全疆乃至全国。

  5月31日,记者来到了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走进努尔冬家,小院里葡萄架上挂满各类手工乐器,一束束光透过葡萄叶照在乐器上,共鸣箱的图案仿佛在跃动,后院不时传出制作乐器的砍锯声,而努尔冬正坐在院里的铁床上给琴上弦调音。

  今年60岁的努尔冬,15岁开始学习制作乐器,是第三代传承人,培养了100余名学徒。目前,他的家庭作坊里有15名工人,每月能卖出300把琴,其中一半都是网络订单。

  从以前背着货到巴扎卖,到坐在家里等着游客买,再到现在的打开手机在直播间里卖,在努尔冬眼里,变化无处不在。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西岸的加依村,素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美誉。早在3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制作民族乐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目前,我们村347户1300多人中106户200多人从事乐器生产制作,可谓‘十步之内,必有工匠’。乐器制作加工已经成为我们村的重要产业。”阿克苏地区第四人民医院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钟秀梅说。

  “一代代相传的手艺,不能丢,我们必须越做越好。”努尔冬说,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共鸣箱上的图案一直在创新,从原先雕刻图案,到现在贴画、镶贝母等方式让共鸣箱更美观。

  说话间,努尔冬调好了几把琴,让儿子包装后拿到快递公司发往乌鲁木齐。“这几把琴是儿子在网上发了视频后,客户联系我们专门定制的。”努尔冬说,现在儿子会拍短视频、直播带货,一直对直播带货持怀疑态度的他,被一个个订单所说服。

  “先是村里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有了名气,聚了人气,后有直播带货,让加依村被更多人熟知,而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这些手艺人。”努尔冬说。

  “我去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一半是通过直播卖出去的,现在村里只要是做乐器的家庭,基本都在搞直播。”故乡乐器销售店店主库尔班·沙米西拿着几把包装严实的独它尔放到了汽车后座,准备送到快递公司。

  在库尔班看来,村里的手艺人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也是互利关系。“大家都争着提高手艺,让自己做的乐器更好,更受客户欢迎,再加上不停直播宣传,让加依村乐器名气更大,销路更广。”库尔班说。

  “以前加依村制作乐器都是作坊式、零散式加工,为了制作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2020年,我们申请扶贫资金建立了乐器加工产业园,产业园建成后吸纳就业100余人,员工月工资3500元左右。”钟秀梅说,去年,产业园制作乐器2万余把,2021年全村乐器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

  走进投资200余万元、占地1500平方米的乐器产业园,加工车间里堆满了各类乐器的“肚子”和“脖子”,几个手艺人正专心致志做着手里的活。工位上,阿布来提·艾合买提正在贴共鸣箱的面板,他的正前方放着一个打光灯,支架上有一部手机,直播乐器制作工艺流程是他的乐趣。“我边工作边给大家讲制作工艺,还卖货,好的时候一个月靠直播带货能挣2000多元。”阿布来提说。

  在这里,耳边传来的不仅有制作乐器的敲打、砍锯、调音声,还有直播间里的叫卖声。

  加工车间对面展厅里,阿曼尼莎·亚森正在给网友们展示乐器的种类和做工细节。“我每天都会在这里直播2小时,给网友们看我们的制作流程,也会邀请乐手来弹奏,我们的乐器很受欢迎。”阿曼尼莎说。

  自从加依村手工乐器遇到了直播,销量逐年增加,村里已经在着手扩建产业园。“扩大厂房,增加员工,到时我们可以带动200人就业,我们的目标是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钟秀梅说。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刘芳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