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诚实而不幸者”摆脱困境?——新疆首例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案启示
2025-04-02 11:48:48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从没想到自己的名字能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法庭的屏幕上。”提起前不久在呼图壁县人民法院参加的债权人大会,债务人刘某感慨地说,将牢牢记住这一天所有人给予自己的信任,一定努力将全部债务还清。
3月18日,随着刘某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债权人大会结束,9名债权人全票通过债务清偿方案,背负近百万元债务的养殖户刘某终于卸下“失信被执行人”的枷锁,迎来“新生”——他将在未来十年内分期偿还债务,同时债权人自愿放弃利息,并解除对刘某的信用惩戒措施。
这也是新疆首例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案,其成功审结,标志着我区法院以“信用保护+重整扶持”的制度创新,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开辟了重生之路,为破解“执行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法治样本。
刘某曾是呼图壁县小有名气的养殖户,然而创业之路屡屡碰壁,一心想要翻身的他,却被高额债务压得挺不起腰板。2019年,刘某倾尽积蓄建成现代化虫草鸡养殖基地。可就在首批鸡苗出栏前,基地遭遇禽流感疫情,5万羽鸡苗全部死了。2021年,不甘失败的刘某多方借款,甚至抵押房产,重建养殖场。不幸再次降临,因电路老化引发火灾,价值上百万元的养殖设施付之一炬。
“两次重创让我欠下9户村民和供货商账款共计77.5万元,每笔账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很对不起大家。”刘某向记者展示账本,上面工工整整记录着每笔债务的详细信息,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我们都知道老刘不是那种赖账的人,他平日里做事勤恳,也讲诚信,只是运气实在不济。”债权人葛某话里满是无奈。本案进入执行程序后,面对债权人追偿,刘某始终积极配合法院调查,如实申报财产、婚姻状况及债务明细。经核查,刘某名下确无可供执行财产,也无隐匿、转移资产行为,法院陷入“执行不能”的僵局,呼图壁县人民法院没有简单终结案件,而是创新性启动了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程序。
“传统执行程序对刘某这样‘诚实而不幸’的被执行人缺乏有效救济,容易陷入‘执行不能’困境。”呼图壁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李芳介绍,针对这一情况,该院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国内其他省份法院先进经验等,指定专业管理人全面接管刘某的财产,并对刘某的债务进行清算、征求债权人的意见后,制定“保留生产资料+动态监管”方案:刘某除留有基本的生产、生活费用外,所有收益均用于分期偿还债务,同时建立信用修复机制,解除其失信惩戒措施。
刘某案件背后,折射出我国基层法院普遍面临的司法难题。
从全国范围看,浙江、江苏等地已率先开展了个人破产制度试点工作。呼图壁县人民法院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守信、严惩失信”为导向的实践探索,则为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程序提供了新疆本土化样本。其中“债权人自愿放弃部分利息”“信用保护+重整扶持”“保留生产资料+动态监管”等设计,充分考虑了基层社会的人情关系和债务特点,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程序并非简单‘免债’,而是通过协商确定偿债方式,建立激励相容机制。适度对债务人‘松绑’,反而能提高债权清偿的公平性和实现率。”呼图壁县人民法院院长樊健健表示,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核实债务人资产负债情况困难、部分债务人钻制度空子等问题。因此,法院在探索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程序过程中,对前置审查、动态监管、信用修复等举措进行了细化。在保护债权人知情权与公平受偿权的同时,又赋予债务人重启事业的机会。下一步,呼图壁县人民法院将继续探索个人债务清理程序的“呼图壁模式”,给予诚实守法者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