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古城保护条例施行一周年改变了什么

2025-05-07 10:36:46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新实践】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五月的喀什古城,活力四射。

  巴扎烟火、坊隅巷陌、斑驳土墙……喀什古城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千年古韵与时代新风在此交融生辉。

  刚刚过去的“五一”,是人们放松身心、出门旅行的好时机,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古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一周年的日子。这部新疆首次通过地方立法形式,为古城“量身定制”的保护法规,在其施行一年来,为当地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依法治理底气更足

  正值立夏,漫步喀什古城,循着欢快的音乐声,一扇亮丽的蓝色木门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喀什古城第一家对外营业的民宿——“古丽的家”,也是古城保护成果的典型代表,游客们在这里品美食、赏歌舞、体验民俗风情。

  数年前这里还是一处普通民居,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喀什市在发展中完整保存了古城的格局肌理和生活风貌,这些“原汁原味”,正是喀什古城令人向往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实现喀什古城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并不容易。

  2009年喀什古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全面启动,此后数年,喀什古城核心区、外围片区改造依次进行。数据显示,喀什古城改造累计投入资金逾70亿元。

  《条例》施行后,进一步强化了喀什古城保护的刚性约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外事华侨工作委员会主任马健介绍,《条例》对古城保护的对象、范围、具体做法等予以明确。

  “随着旅游人数的持续增加,一些住户想‘破墙开窗、破窗开门’,将民宅变商铺,被我们劝阻了。”喀什市人大代表、喀什市吾斯塘博依街道古扎社区党总支书记热则耶·麦麦提告诉记者。

  古扎社区位于喀什古城景区核心区,一些住户为了增加收入,也想对自家房屋进行“改造”。但《条例》明确规定,喀什古城保护范围内,不得擅自在墙体上开门、开窗。为此,社区工作人员给住户讲解《条例》内容,耐心做解释工作。热则耶·麦麦提说,当住户和商户了解到自己的想法是“违法”时,也就放弃了。

  新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庄汉表示,居民和游客对《条例》的知晓程度,直接影响着《条例》的实施效果。

  如今,在喀什古城游客服务中心、热门打卡点和主要街巷,《条例》宣传手册随处可取,宣传海报张贴醒目;社区干部、讲解员将《条例》宣讲融入服务群众过程中,营造人人宣传、人人知晓、人人守法的浓厚氛围。热则耶·麦麦提说:“《条例》施行以来,我们依法治理时底气更足了。”

  文化红利持续释放

  “保护是活化利用的前提。”庄汉表示,古城是会呼吸的历史,也是时代的见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最终让喀什古城成为一座可观、可触、可沉浸的开放式宜居古城,令更多人认识并读懂它,亲近并融入它。

  保护并非封存历史,而是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如今的喀什古城,既是当地各族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条例》施行一年间,《非来不可》《三餐四季》《好好学习》等综艺节目摄制组纷纷进驻,文化名人、影视明星、流量网红也接踵而至,打卡喀什古城。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旅游发展促进科科长王昆介绍,2024年喀什古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292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90多亿元。凭借独特魅力,喀什古城强势“破圈”,一跃成为新疆文旅的“现象级IP”。

  庄汉认为,喀什古城的“爆红”,源于对非遗、建筑、民俗等独特资源的成功活化利用。正是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这座千年古城才得以焕发“新生”,成为备受瞩目的文旅胜地。

  清晨,温暖的阳光浸染古城,城门缓缓开启,仿若张骞、班超等历史人物穿越时空,于城门处静候八方宾朋,共赴千年之约。作为游客必看的开城仪式,去年喀什古城景区精心设计“史上名城、融汇文明、智慧幽默、古城来客”4个篇章,广受游客好评。

  喀什古城景区演艺提升项目负责人杨玲说,演艺团队突破传统民族歌舞局限,不断丰富表演形式,让游客沉浸式感悟丝路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条例》支持鼓励守正创新,推动喀什古城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同时鼓励居民展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李朝阳表示,《条例》为全社会共同保护喀什古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业态创新让古城不断“破圈”。百年药茶街推出“爱美茶”“公主茶”等网红单品;传统街巷中,风格各异的咖啡店散发着醇香;数百家旅拍店为游客定格“丝路风情”……

  古城讲解员木合塔帕尔·吐尔逊说:“过去游客逛两小时就走,现在住三天都玩不够!”在她看来,文旅深度融合,让喀什古城从单纯的旅游观光地,蝶变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也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群众乐享品质生活

  古城保护的价值,体现在居民幸福的笑脸上,这是喀什古城最生动、最鲜活的形象。

  《条例》施行一年来,当地始终坚守“保护为民”的初心,让居民成为古城振兴的最大受益者。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产业规划投资科科长李程表示,《条例》不仅完好守护了古城的整体风貌,更让喀什古城特有的市井烟火气得以延续,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能在漫步街巷间,感受新疆独特魅力。

  《条例》全面覆盖古城保护范围内的消防安全、交通管理、市容环卫、物业管理、通信服务等领域,并明确要求制定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大型活动管理办法等安全生产管理方案。如今,喀什古城内水、电、气、路、网、绿化等社区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各族群众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惠民举措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改善上,更延伸至精神文化层面。喀什古城定期开办“非遗学堂”,邀请年轻人学习土陶制作、木雕工艺等传统技艺;英歌舞队的组建,搭建起新疆与广东两地文化交流交融的桥梁;主题邮局的设立,则为居民提供了特色休闲空间……古城的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多彩。

  热则耶·麦麦提说,有群众反映辖区停车位不足,导致居民和游客车辆随意停放,甚至有人将电动车电瓶带回家中充电,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条例》明确禁止具有消防安全隐患的行为,其中就包括使用超过电路设计负荷、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电器设备。”热则耶·麦麦提依据《条例》,积极作为。经过多方沟通协商,去年8月,她向喀什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在花盆巴扎入口等地改造停车场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喀什市政府采纳,当月,配备充电设施的停车场便建成投用,有效改善了古城交通秩序与城区环境。

  改造停车场只是提升古城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环节。李程表示,将依照《条例》规定,精心呵护喀什古城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完善古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同时,持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以《条例》为坚实后盾,守护好这座千年古城。

  “深入贯彻落实《条例》,以‘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精心织补街区肌理,让居民安居乐业,让游客安心打卡。”喀什市副市长杨艳峰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态发展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让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喀什古城的韵味中日益丰盈、永续传承。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宁艳丽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