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2024-01-06 10:12:50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许庆光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值得关注的是,“过紧日子”之前加上了“习惯”二字,这意味着党政机关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贯的、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

  过紧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穿着草鞋干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再到新时代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始终刻印在中国共产党人骨子里。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政府财力、社会财富日益雄厚,“过紧日子”这根弦是否可以松一松?答案是否定的。

  我国尽管家大业大,但攻克创新“卡脖子”问题、锻造科技领域“大国重器”需要钱,办好教育、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社保、就业等民生实事需要钱,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需要钱,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要钱……面对诸多国计民生事项,我们“钱袋子”中的每一分钱的用途都马虎不得。

  现实中,一些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思想还树得不够牢,“跑冒滴漏”现象还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八项规定”深入实施,严控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坚持过“紧日子”,已经成为党政机关的常态。配多大的办公室、坐什么规格的车、出差住宿就餐标准是多少等,干部心里都有谱。但个别地方的领导干部依然把过紧日子视作临时现象,习惯用老思维渡难关,对如何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思之不多,对怎样维持大把花钱的“好日子”却想方设法。

  比如,有的政绩观错位,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秉持着“有钱不花,过期作废”的错误认知,以预算内的支出没有用完为借口搞年底突击花钱,造成大量资金浪费;有的在申请预算时存在本位主义考虑,有保基数、占盘子的惯性思维;有的违规“套现”“提现”,巧立名目乱发津补贴;有的项目经费没用完,就被各级催着“花钱”,甚至还被批评通报……以上做法与党中央要求背道而驰,偏离财务预算本意,违反财经纪律,造成资源浪费,还容易助长不正之风甚至滋生腐败。

  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求在有限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也不是意味着机关干部要当“苦行僧”,而是要求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行政开支,坚决杜绝浮夸奢靡、铺张浪费之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坚持过紧日子,从单位部门方面说,要严肃财经纪律,把牢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真正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从机关干部方面讲,人人都要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起,从节约一支笔、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节用是手段,裕民是目的。归根结底,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党政机关勒紧腰带过“紧日子”,就意味着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上来,群众就会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范国斌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