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谈阅读:把家乡读透彻,才能读懂这个世界

2023-08-13 21:45:07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关注新疆作家收获茅盾文学奖】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木垒书院,时常能看到一位头戴草帽的长者,坐在树下,伴着微风,静静地阅读,他就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新疆作家协会主席刘亮程。

IMG_20230811_205334

  刘亮程在书房里阅读(8月11日摄)。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我出生在沙湾一个偏僻小村庄,那时看不到什么书。读的四大名著等等,都是通过街坊四邻之间相互借阅,或是一些挑货郎带来的。很多时候,一本书只剩中间几十页。”刘亮程说,但正是这些并不完整的书,打开了他写作的世界。

  年岁渐长,他读唐诗、宋词及《楚辞》《庄子》《老子》和《山海经》。文言文、白话文参半的阅读,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但他却非常喜欢那种生活气息和精神气质。上世纪80年代,他每年从乡村来一两趟乌鲁木齐,从书店带一些外国名著回去。在那个流行摘录名言警句的时代,他坚持一本本“啃”完大部头。

  对于碎片化阅读,刘亮程认为,现在的孩子在手机上读微信式的短语或名言警句,都没问题,有什么读什么,自然而然地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状态。

  “当然,进入青年时代,我建议还是读大部头。因为你读到的所有这些短句,都是来自一本书的世界中一个小角落,它无法向你展现故事全貌。在一部小说中,你可以读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他们的情感、命运穿插其中,而一句金句,只是说了一个小小的道理,只是一个漂亮的装饰,无法深入你的内心。除此之外,你能从什么样的阅读中获得这样的经历?不可能。就像读《红楼梦》,当你读完时,其实穿过了一个时代,那些千奇百态的人物,各种各样的器皿,以及书中所呈现的诗词,这种收获只有阅读才能获得。读碎片化的东西永远是不可能有这种收获。”刘亮程说。

IMG_20230812_135555

菜籽沟村的刘亮程文学馆里,读者在参观(8月11日摄)。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摄

  近几年,在刘亮程的书柜里,时常能看到《江格尔》《玛纳斯》,还有新疆各地的县史,以及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作品。在他看来,把家乡的书读够,把家乡读透彻,才能懂得这个世界。“这些都是发生在新疆大地上的原创故事,在这些作品中,你可以读到熟悉的山河、草原、马匹,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在书中。”刘亮程说。

  刘亮程也提倡耕读生活,从10年前开始,他便定居书院一边写作一边干农活,在这里写下了《捎话》《本巴》。“古人讲究晴耕雨读。孔子的72个弟子,手中都有一些实实在在的活要干。他们在大地上边劳作边思考边学习,这样的获得感可能更丰富,因为它是连天接地的。”他说。

  书院里还不时招募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和文学爱好者,刘亮程带着他们一起种菜干农活,年轻的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孙童翌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里,静养身心,阅读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事。”她说。

  当记者问,如何说服孩子增加阅读?刘亮程说:“你要说服年轻人干什么,年轻人也没说服你怎么生活呢?孩子在贪玩的年龄就让他去玩,玩是人类和所有动物最好的学习。你看狗、猫、猴子都是玩大的,人也一样,所有的技能都是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不让孩子玩怎么能行?”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马新玲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