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的故事从一座博物馆讲起
2025-05-07 09:08:44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这项展览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的辉煌历程……”近日,在吐鲁番博物馆一层展厅里,讲解员阿依努尔·艾尼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介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图片展·吐鲁番站”展览内容。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汇集了出土于吐鲁番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的重要文物2万余件(套),包含石、陶、木、金属器、钱币、毛麻丝织品、食物等35个种类,其中闻名世界且极为贵重罕见的,是记录丰繁古代社会生活、包含汉字在内的多种文字纸质文书。
2024年9月,吐鲁番博物馆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博物馆工作人员竭力让出土文物“无声变有声”,精彩讲述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展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灿烂历程。
搭建文物“大展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图片展’是一个全国巡展,在吐鲁番站开展以来,受到各族参观者的关注。”吐鲁番市文博院(博物馆)副院长(副馆长)邓永红介绍,“在图片展的基础上,我们又同步加入了吐鲁番出土文物展示,包括出土于洋海墓地的箜篌、柏孜克里克石窟的纸质文书、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等,它们都是新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始终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紧密相连的实证。”
《自治区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出,鼓励特色博物馆展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推动各地州市积极引进对口援疆省市展览或赴对口援疆省市交流;支持各地推出原创性主题展览或对现有展览进行改造提升。
近年来,吐鲁番博物馆在文物展览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上积极发力。在做好常设的吐鲁番通史陈列厅、出土文书陈列厅、古生物陈列厅等展览的同时,又接连策划了“考古扬自信火洲显华章——吐鲁番近年来文物考古新发现特展”,引进“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展”“霓彩彝裳——中国彝族服饰精品展”等展览,极大丰富了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拓展了展陈空间,让中华文明在交融互鉴中碰撞出的华美姿彩得到充分展示,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吐鲁番博物馆策划的“考古扬自信火洲显华章——吐鲁番近年来文物考古新发现特展”,将吐鲁番最新考古发现带到了博物馆的展台上与公众见面,加快了文物展示利用的脚步。
“参观游览吐鲁番博物馆,让我看到了汇聚多元文化的古代丝绸之路重要区域,以及曾经的城市发展、人群变迁和文化传播。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让那么多的典籍、经卷、信札、墓志被保存下来,虽然多有残破,但文字记录下的诸多内容都是史书中欠缺的,这些信息直观地提升了我们对西域地区社会面貌以及与中原地区保持密切往来的深层认知。”兰州大学敦煌学博士高萌萌说。
2024年11月,在法国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的“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上,有21件来自中国新疆的珍贵文物亮相,包括出土于吐鲁番的伏羲女娲麻布画(汉风)、衣物疏、卜天寿《论语·郑玄注》抄本等;同时,在日本京都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丝绸之路”巡展上,吐鲁番出土的宝相花纹小木罐等文物也引起了当地参观者的关注。
“让吐鲁番出土文物‘走出去’,是增进世界对中国新疆历史文化正确认知的重要途径,我们推荐外出参展的文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艺术特征、精湛的制作工艺,是让世界感知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邓永红说。
做好重现“大工程”
4月12日,吐鲁番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工作室里,玛尔亚木·依不拉音木在工作灯下专注地“收拾”一块巴掌大的文书残片,上面用墨汁书写的汉字在她的清理下逐渐清晰。
“纸张已经被泥浸透,而且缩成了团,要先用镊子慢慢展开,再用小刷扫清土渣,接着拿棉签一点点把渗进纸里的泥浆沾出来。”玛尔亚木做文物修复师已经21年,进入博物馆后,她先学修复古籍,再学修复字画,最后修复文书文物,心越来越细,手越来越稳。
随着吐鲁番当地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不断有出土文书被发现,有效清理修复这些记录着古代社会实际生活和古人精神思想的纸页,让研究人员从中释读和发现更多历史信息,在当下具有极高的价值。
出土于吐鲁番的纸质文书年代从晋十六国至明清时期,一类是汉文文书,包括佛经、官府文书、儒家经典、信札、契约、衣物疏、药方等;另一类是多种文字文书,有梵文、粟特文、西夏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25种文字写本印本。它们大多来自石窟和墓葬,留存到今天的多为残片,内容相对完整的文书较少。
“残片是破碎的、无序的,但有些时候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玛尔亚木说,一张残片上记录的人,可能会在另几张残片上出现,把它们透出的信息拼在一起,研究人员就会产生新的认知,“很多历史上发生在吐鲁番的故事就是这样被一点点发现并充实起来的,所以我们的清理修复工作非常重要。”
偌大的工作室里,每个岗位的人都在忙碌。残片清理修复完毕后,还要用白纸把它们单独分隔开来,平整、去湿,再一张张拍照并录入电脑,根据出土地点、文书类别、所属年代等做分类编号。
另一间工作室里,绘图技师正依据吐鲁番吐峪沟石窟的外景照片在电脑绘图板上为遗址画图。这不禁让人疑惑,在有摄影和摄像的情况下,记录遗址和文物的信息为什么还要画图?
“绘图可以突出遗址的核心、关键,强化细节和特征,弥补摄影的技术局限,精准还原真实比例、立体构造和与周围事物的位置关系,承担着解释性功能。”吐鲁番博物馆考古技师舍秀红说,绘图还可以对文物和遗址做推测性复原,也就是依据考古证据,复原它们的原始状态,比如补全缺失和还原色彩,这是照片做不到的。
从“发现”到“展示”,从“看见”到“看懂”,一件文物走上展台需要实物展陈、学术支撑、科技手段的合力。吐鲁番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勇说:“目前我们正着力加强吐鲁番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和修复研究,积极改善博物馆藏品保存条件,完善文物修复装备配置,加强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所、文物修复机构的合作,让更多的纸质文书、彩绘泥塑、壁画、纺织品等文物在公众面前展露真颜。”
办好这所“大学校”
“这就是交河故城的全貌,它已经在这片高台上矗立了2000多年,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座重要的城址,经历了各个朝代的多次修建、改建、扩建,最后在战火中走向衰败直至废弃……”春风和煦的4月,吐鲁番博物馆“建设美丽新疆 共圆祖国梦想”主题流动展览活动来到鄯善县连木沁镇汗都坎小学,学生们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认真了解位于吐鲁番的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全面提高博物馆教育质量;拓展博物馆文化休闲教育功能,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内容,为开展研学实践和科普活动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推动文物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实现“百县千乡”全覆盖。
近年来,吐鲁番博物馆以“流动博物馆”为载体,有效延伸了传统博物馆的展台,从城市到乡村,从文化场馆到社区、校园、文化大院,让沉睡的文物走到各族群众身边。
高昌区火焰山镇古城村、托克逊县克尔碱镇英阿瓦提小学、鄯善县鲁克沁镇柳城社区……仅2024年,吐鲁番博物馆就开展“流动博物馆进基层”活动近40场,以“展讲合一”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向心力。
写春联、绘年画、扎灯笼、做纸鸢、包粽子、捏陶器、拓字帖……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为主题,设置了一系列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线上线下研学活动。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吐鲁番博物馆每年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前来研学,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社教功能。该馆推出的“探寻丝路文明 触摸历史印记”中小学生实践教育研学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
“馆里丰富的文物藏品,呈现出古人的日常生活、礼仪、习俗、喜好,在社教中我们通过聆听文物故事、体验古代生活百态,让青少年群体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吐鲁番市文博院(博物馆)院长(馆长)曹洪勇说。
在展厅听专家讲解《大唐西域记》,在体验区学习模戳印花、木版画等非遗技艺,参与古诗词朗诵,沉浸式夜宿博物馆……这些创意新颖的设计极大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
“像一场穿越之旅,走进了千年前的吐鲁番,高昌、交河、西州这些从课本和网络上知道的名字,在博物馆里变得非常具体,让人震撼。”跟随深圳亲子研学团来吐鲁番博物馆的中学生宋方泽感叹。
目前,吐鲁番博物馆二期改扩建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今年年底试运营,届时,博物馆对外展陈文物将更为丰富。唐代驻守西域高级官员的墓志、柏孜克里克石窟中的壁画、巴达木东墓群出土的金银平脱花鸟纹铜镜等一批珍贵的文物将在世人瞩目中,继续讲好多元璀璨、内涵丰厚的中国新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