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馆城融合 “博”览新疆——写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之际
2025-05-18 08:50:11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天,汇集实证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有效治理珍贵文物的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开馆,呈现龟兹片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成果的库车市龟兹博物馆也将开门迎客。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持续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一座座国家级综合博物馆相继完成改扩建、新馆陆续开馆,分布于各地的特色博物馆不断涌现。2024年,全疆新建并开放16个文博场馆,极大丰富了新疆的博物馆体系,推动新疆文化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截至目前,全疆共有150家备案的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023年和2024年共计接待观众超2000万人次。博物馆与基层文化生活的关联愈加紧密,“馆”“城”融合,成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实践。
博物馆“安居”城乡街巷
初夏时节,绿树成荫的乌鲁木齐市西后街上,一块写着“新疆城市记忆博物馆”的标识牌,引导人们来到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建筑——五星路四合院。在周边居民楼的包围中,这座青砖白墙、古树为伴、绿漆添色,设计风格融合了典型北方民居与新疆本地建筑特色元素的古朴院落透出独特韵味。这里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先遣支队战车团的驻地,后被曾经的新疆军区政治部印刷厂使用,2007年6月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12月,五星路四合院成了博物馆,“乌鲁木齐记忆展(清代—民国)”主题展览在这里举办,通过约150件历史图片、档案文献、重要文物的展陈,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变迁清晰可见——南门的车水马龙、红山的庙宇林立、老满城的繁华喧闹。
与此同时,中苏友好协会新疆分会旧址成为新疆当代音乐陈列馆,南花园小洋房成为俞秀松旧居。从《草原之夜》《二道桥子》在音乐展台上的深情诉说,到俞秀松生平事迹展上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走过的光辉步履,一个个静守在乌鲁木齐各条老街巷中的老建筑以博物馆(纪念馆)的“身份”,开门讲述新疆故事。
《自治区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主题博物馆。依托文物遗址、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建设特色博物馆。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全疆25家博物馆成为自治区特色博物馆,截至目前,特色博物馆已达62家,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包含历史人文、红色记忆、非遗技艺、自然地理、民间文艺等主题。不同于综合性博物馆,它们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以“有物件、有故事、有情怀”的特色,成为照亮城市文化生态空间的一道光。
从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飘出的手风琴声和歌声,让“漫步伊宁”的人获得了满满的松弛感;写满红色印记、珍存万余件藏品的巴州心祖博物馆,让“畅游梨城”多了搪瓷缸、瓷壶、民族乐器、小人书记忆的陪伴;克拉玛依市紫砂博物馆里琳琅满目的紫砂器物,呈现了中华非遗技艺之精妙,让观览“油城”的人多了除石油工业之外的更多认识……
“这些博物馆的出现,淡化了百姓与传统意义上综合博物馆的距离感,让地方历史、城市变迁、民俗文化等更快速便捷地走入大家的生活半径,显著提升了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效能。”自治区文物局博物馆与革命文物处处长王金文认为,融入新疆各个城市街巷的特色博物馆,正以多样的文化、丰富的形式、创新的表达,为城市留住历史文化根脉。
博物馆呈现科技美学
由多座大小高低不同“烽燧”造型构成的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成为尉犁县一处亮眼的文化新地标;展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的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将遗址拓展为城市中心的综合文化体。去年至今,这两家新秀博物馆相继拿下全球建筑与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缪斯设计奖金奖。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提高展陈质量。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同时,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
在孔雀河北岸长约150千米的荒漠中,有11座彼此呼应的烽燧,它们组成了孔雀河烽燧群。尉犁县的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就基于这片烽燧群而建,作为新疆首个长城文化博物馆,它的展陈不仅限于烽燧,更是对新疆长城资源的整体展示。
“这座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就是要突出烽燧这样不可移动的文物,场馆外形、馆内区域划分、展厅设计都大量使用了烽燧的形态,突显中华建筑美学的现代化表达。”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助理、长城文化博物馆布展设计师阴怀伟说,这座馆是新疆212处长城资源的缩影。
为系统体现长城之美,设计人员还在展陈设计中加入了不同时代长城的修筑过程,包含人力和材料使用、关隘城门的造型等,在实景模拟、数字还原、光电特效等技术的帮助下,还原新疆长城故事。
“以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为核心理念,充分考虑博物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对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做了清晰的功能划分,保证了遗址的全面展示和文化休闲空间的充分利用。”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馆长马丽丽说,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实现了空间多元化和展示设备智能化。
此外,馆内多处设计都包含着输送遗址信息的巧妙用心。比如古墓展厅的墙壁上会出现墓室砖雕上的神鹿、玄武等数字化图案以及古墓内部的全景立体效果图,在下沉式参观通道的墙壁上会以横线标注观众已经进入哪个年代的地面。
开馆近一年来,博物馆被打卡库车的八方游客高度评价。独特的建筑美学体现,“考古遗址+数字化”展示区、龟兹文创区、VR体验区,让参观者感受到千年文化遗址在当代审美理念设计和科技手段加持下呈现的姿彩。
博物馆走入“移动时代”
作为人类文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博物馆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提升和释放能量?
《自治区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鼓励特色博物馆展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鼓励疆内各地州市相互交流、联合办展;推动各地州市积极引进对口援疆省市展览或赴对口援疆省市交流。
今年3月8日,“千年遗韵——龟兹石窟壁画艺术展”走进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展示了45件出自新疆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的壁画临摹作品及数字化壁画影像,让向往新疆历史文化的观众踏上古代丝绸之路的奇幻之旅。
近年来,在自治区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的努力下,留存在新疆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里的文物接连走出去、引进来。
新疆博物馆《精绝七日:新疆尼雅遗址数字大展》在上海开展,《聚宝之盆——新疆文物珍品展》赴湖南博物院开展;吐鲁番博物馆《汉唐火洲丝路风采——新疆吐鲁番汉唐文物精品展》赴江西、云南、吉林、广东等地展览,《交河一万里——吐鲁番丝路文物文书特展》赴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览;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带23件古钱币赴陕西历史博物馆参加《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
同时,来自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博物馆的革命文物展、海上沉船出水文物展、运河文化展、铜镜艺术展等也相继走入喀什、伊宁、吐鲁番、阿克苏等地博物馆。
2024年11月,选自新疆各地博物馆的“国宝们”又来到了国际文物展台上,参加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以及在日本京都举办的《世界遗产——大丝绸之路展》。
进入5月,全疆各地的“流动博物馆”队伍将传统博物馆的展厅“搬到”了各族百姓身边——塔城市博物馆和手风琴博物馆,一边由讲解员向社区居民介绍出土文物,一边由非遗传承人演奏各式各样的手风琴;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带着精心策划的移动文物展板,以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引导青少年学习“四史”;哈密市博物馆把古代服饰的制作和演变故事带进校园,并用仿制的织布机让学生们体验织布的传统技能……2024年,全疆共举办流动博物馆展览3000余场,参观人数达100万人次,“处处皆有博物馆”成为城乡之中的美好风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积极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推动文物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实现“百县千乡”全覆盖。
“博物馆发展到今天,不仅是静态的守护者,还是动态的参与者。”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何嘉说,“我们要用科技手段打破空间的限制,让AI、VR/AR成为流动博物馆的重要载体,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把回望历史变得可视、可触、可感,让博物馆以‘移动’的方式更好承担动态文化中枢的功能,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