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拥有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74%,是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守护绿洲文明,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共同追求。作为全国防治荒漠化的主战场,新疆不断加强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在人与沙角力的漫漫征途中,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在新疆,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从来不是一道“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要做”的必答题。把沙漠、荒山变绿地,再从绿地收获财富,新疆各族群众在与风沙持久的斗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巨大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这个“地球的癌症”贡献了“新疆智慧”,闯出了“新疆样板”。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意为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

一代代和田人,与“沙龙”在时空中进退斡旋,在几十年的接续博弈中,人与沙逐渐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关系——和谐。和田地区也在书写“绿色奇迹”的过程中,打磨出了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的治沙经验。和田,位于新疆南部,南枕巍巍昆仑,北傍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河、克里雅河、尼雅河等从这里流淌而过,在大漠边缘冲刷出片片绿洲;但同时,狂风掠过大漠,卷起漫天黄沙,不时向绿洲袭来,羊圈会被流沙湮没,农作物会被连根吹走。在这片绿洲与沙漠为伴的土地上,人与沙的博弈从未止歇,一代代和田人,在光阴流转中,与“沙龙”在时空中进退斡旋。几十年的博弈中,人与沙逐渐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关系——和谐。和田地区也在书写“绿色奇迹”的过程中,打磨出了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的治沙经验。

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托帕艾日克村正徐徐绘制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画卷,展示着荒漠生态的崭新面貌。三月的暖风唤醒沉睡的托帕艾日克村,道路两旁白杨直耸蓝天,守护着阡陌纵横的良田。遥望远方,一簇簇红柳、梭梭,尖芽初露,如同生命的笔触,丝丝缕缕向沙漠深处浸染绿意。托帕艾日克村坐落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毗邻沙漠。看着如今充满生机的小绿洲,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绵延起伏、寸草不生的沙海。上世纪80年代,和田地区大力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荒漠风沙拉开了长达几十载的拉锯战,最终将风沙控住、让黄土停住,建成这片绿色的家园。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成立40多年来,一批批科学家做科研、战黄沙,徐徐图之、久久为功,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以前一刮风,经常是黄沙漫天,门都推不开,人也不敢出门,种的树苗也活不了。现在我们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种了很多树,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周边还种植了几百亩红枣林,风沙再也进不来了。”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村民阿卜力克木·麦麦提明说。曾经,他所居住的村庄因风沙侵袭,大家不得不三次离开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流沙更是逼近到距策勒县县城边缘1.5公里处。怎样守护家园,成了当时策勒人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