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 探索更多场景
2022年07月01日 08:54:45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一线观察】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盖有军 巴莎·铁格斯
兰林峰是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四阜庄村种棉大户。6年前,他开始尝试用无人机进行棉花飞防,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往种棉,打药、喷施叶面肥是最头痛的事,农机作业伤苗费水还费药。”兰林峰说,现在用无人机飞防,农民种地变得轻松了。
2016年3月,兰林峰同兰州湾镇八家户村4户农民成立了农飞植保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80余人,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无人机数量增加到30多架。目前,合作社业务拓展到无人机销售、飞防、学员培训、维修服务等,辐射昌吉、石河子、沙湾等地。
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数字化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乡村治理带来了哪些深刻变化?数字乡村如何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记者进行了采访。
用“数”种养
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5月31日,霍尔果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大棚内,运用高科技手段种出的番茄挂满枝头,工人正忙着采摘,现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目前,大棚番茄日产量达10吨,除了供应疆内市场外,还销往北京、四川、江苏等地。
“霍尔果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一期投资3.5亿元,二期投资1.6亿元,目前种植鲜食类番茄8个品种。”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负责人张小峰说,“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种植,新疆特色果蔬实现了全季节规模化、自动化生产,亩产30吨—40吨,亩产值40万元—60万元。”
有“数”赋能,智慧农业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凭经验种养,变成凭数据种养,让乡村产业未来有“数”可期。
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万亩智慧农场的中控数据中心,科技感十足的数据大屏映入眼帘,上面显示着农作物生长周期、土壤墒情、水肥灌溉等全要素的监测数据。
“该数据中心相当于人的大脑,实时不断收集处理农业信息数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种养对象、装备等各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实现对种植养殖对象的精准化管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曹恒说。
拿农作物水肥灌溉来说,园区3万亩智慧农场已实现精准灌溉和定制施肥,实现了从泵房管网到田间出水桩全过程智能化控制,足不出户实现APP远程精准灌溉施肥控制,较常规施肥减少用量30%,人均灌溉管理效率提升5倍。
当前,推动“大数据+农业”普及,已成为我区各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但还存在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少、规模化效应不足的问题。昌吉回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星雷说,以数字化为“金钥匙”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下一步,要瞄准发展智慧农业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农业生产经营、物流运输、加工增值、乡村功能释放等方面发挥数字赋能作用,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使数字技术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让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数”前进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适逢端午节和“6·18”店铺促销活动,巩留县伊帕尔汗特色产品销售店商户翟玉宏异常忙碌,他不时处理着网络订单。
这家店主要以销售巩留县本地的恰西山花蜜系列、小浆果系列、树上干杏系列等特色农产品为主,还代理了伊帕尔汗精油系列产品。
“今年,每月线上销售120余单,线上销售额1.5万余元。这次‘6·18’我们搞了一些买赠优惠活动,成交额超2万元。”翟玉宏欣喜地说。
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持续推动乡村数字化应用,加快乡村公共服务、直播带货、邮递进乡村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截至目前,州直6个国家级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县建成乡镇、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372个,上线农产品574种,今年1至5月,累计实现网购2.26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0.94亿元。
一根网线连起城乡,优质消费品走进农家。此外,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资源下沉……随着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方式转变,让农民生活更便捷。
在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卫生院,70多岁的患者张宝福坐在椅子上,揉着胸口。屏幕另一头,县人民医院心肺病专家仔细询问病情。
“以前跑趟县医院,挂号、排队、交费,跑来跑去,要花上半天时间,最辛苦的还是老人。”老人的女儿感慨,“现在有了互联网远程医疗,方便多了。”
“互联网+医疗”让城乡共享优质医疗资源,为广大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如今,福海县2家公立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与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建立放射和心电远程会诊系统,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
大数据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为了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农牧民,阿勒泰地区不断优化网上办事流程,简化操作步骤,推动移动端政务服务智能化、便利化,同时加大对农牧民的数字技术培训。
依“数”管村
基层治理有了新思路
“你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我想查一下务工信息。”5月31日,富蕴县吐尔洪乡吐尔洪村村民田新颖走进位于县城的5G农牧民服务E站,“蕴宝”正在为他服务。
“蕴宝”是E站第一个“入职”的机器人,具有与办事群众打招呼、回答问题等自助服务功能。
2021年以来,富蕴县和中国电信新疆阿勒泰分公司合作,利用5G技术优势,将县原社保大厅打造成富蕴县5G农牧民服务E站,为农牧民提供多元化、便捷式的优质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房屋过户,以前至少得跑3个部门的服务窗口,跑完县城再跑村里。现在,在这儿能一次性办完。”铁买克乡铁买克新村村民高树仟在5G农牧民服务E站拿着农村宅基地不动产证高兴地说。
为解决农牧民群众办事难、来回跑的问题,富蕴县将基层党组织服务前移,5G农牧民服务E站设置了“我要查”服务功能区,配备多功能自助服务机、综合事项办理等智能机17台,开发政府公开信息、农产品信息、就业信息等在线办事“5+1”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一周7天、每天24小时无间断服务。
过去“跑来跑去”,现在“网来网去”;过去人工窗口排长队,现在自助终端搬到家门口,日常办事方便了许多。数字化助力村级事务管理流程再造,基层治理有了新思路。
前不久,在阜康市九运街镇六运中心村村委会村民服务大厅的智慧监督触摸一体机前,该村种粮大户樊国军轻触屏幕,很快查询到自己家去年耕地地力补贴的各项款项明细。
“方便快捷,查询事项一目了然。”樊国军说,以前各项惠农补贴打到农户银行卡上,大家往往看不明白哪笔钱对应哪项补贴,现在有了智慧监督触摸一体机,实现了“一点清”,村民心里都亮堂了。
阜康市监委委员刘学超介绍,去年以来,阜康市通过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督”模式,打造了阜康市乡村振兴小微权力智慧监督平台。平台通过前台“晒”,后台“筛”的方式,构建以信息公开、数据捕捉、分析预警为一体的联动监督模式,打通了源头预防“最先一公里”和基层监督“最后一公里”。
“智慧监督平台的建立运行,有效破解了公开不到位、权力不透明、数据不共享、监督力量分散和群众不便监督等过去存在的监督难题,实现了让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推动基层监督体系落实落细,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积极助力。”阜康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志明说。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