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四力 改文风丨与大风“捉迷藏”的电力施工队

2025-05-21 08:58:23    来源: 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今天是个好天气,风力也就三级吧,不耽搁我们干活。”5月18日,郑帅伸出右手凭感觉“测”了一下风,咧嘴笑了。

  当天中午,“大国工程看新疆”全媒体报道团队来到距离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城99公里的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哈重直流工程”)巴里坤换流站时,骄阳把这片戈壁的地表“烤”出了近50摄氏度,记者摸到彩钢房的金属门把手时,被烫得直缩手,穿着长袖劳保服的郑帅却说:“酷热不怕,就怕大风。”

  巴里坤换流站一带的大风有多猛,郑帅指了指彩钢房四周的钢丝和房顶的钢条说:“要是没这些东西加固,房子早被刮跑了。”担心记者不信,他打开手机相册,播放了前年12月拍摄的“风吹雪”画面和去年4月拍摄的“风沙墙”画面。

  郑帅是辽宁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巴里坤换流站电气B包施工项目经理,2023年冬季,哈重直流工程巴里坤换流站主体工程开工后,他带领100多名员工来到这里施工。

  “刚来了3天,我们发出了一句相同的感叹:巴里坤换流站,是我们遇到的施工难度最大的换流站。”郑帅说。

  难在哪里?一个字——风。

  高压电力安装属于特种作业,风力6级以上(含6级)时严禁作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建设分公司巴里坤换流站工程业主项目负责安全的管理人员高奕飞介绍,大风天气里,不要说高压电带来的危险,有些设备高度达五六十米,即便320吨履带吊车在地面上显得很稳,但把施工人员“举”到空中,就像荡秋千一样危险,“智慧工地系统内的测风仪只要显示风力6级,坚决不能出工。”

  跨越五个省区市、线路长达2290公里的哈重直流工程,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工程”,施工进度关系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容不得拖延。于是,施工人员就和大风“捉起了迷藏”。

  “一年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为6级大风时段,最大风力达到13级,再除去冬季极端低温天气、夏季极端高温天气,一年的有效施工时间也就7个来月。大风来了,我们收工;大风停了,我们赶快出工。”郑帅说。

  “大风不可战胜,就像摆在施工人员面前的一张考卷,必须答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巴里坤换流站站长李源升说。在巴里坤换流站,大家施工时养成了一个习惯:把构架稳了再稳,将螺帽紧了又紧,不能有半点松懈,让大风“钻空子”。

  有意思的是,巴里坤换流站施工高峰时,施工人员达1800余人,却没有人憎恶大风。郑帅说出了答案:只有在风能这么丰富的区域,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清洁的风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电等清洁能源,催生了哈重直流工程,造福了新疆等多个省区市。

  记者感言

  与风共舞,是坚韧也是智慧

  在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巴里坤换流站建设现场,电力施工队与大风“捉迷藏”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大国工程”建设者的坚韧与智慧。

  巴里坤换流站一带,大风频繁且风力强劲,但施工进度关系国计民生,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在大风来临时收工,风停后迅速出工,在与大风的博弈中争分夺秒,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是“大国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

  从更深远的意义看,这项“大国工程”承载着清洁能源输送的重任。建设者们深知这一点,即使面对大风也毫无怨言。他们的付出,是为了更清洁的未来,为了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

  与大风“捉迷藏”的电力施工队,是无数“大国工程”建设者的缩影。他们拼搏奋斗、专业严谨、无私奉献,攻克重重难关,书写着属于中国工程建设的壮丽篇章。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刘芳 ]
营业执照注册号:91650102766838851Y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新公网安备 65010202000013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1100009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397469069@qq.com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
Copyright :copyright: www.t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山网 版权所有